第219章 悟孔子 “叩两端” 之智(2 / 9)
孔子请教,其心 “空空”,不含杂念;二是指孔子面对提问时的状态 —— 无论提问者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孔子都会放空自己的固有认知,不被以往的经验、已有的知识束缚,以 “空空” 的心境去倾听、去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这两种 “空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求知与解惑的最佳前提。
先看 “鄙夫” 之 “空”。这种 “空”,是未经世俗偏见污染的纯粹,是不带功利目的的好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提问往往带着预设的答案,或者带着证明自己正确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即便得到回答,也难以真正获得新知。比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向老师提问,并非真的不懂,而是希望老师说出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答案,若老师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符,便会下意识地反驳,而非认真倾听。而 “鄙夫” 的提问,没有这样的功利心,他们只是想知道 “为什么”“怎么办”,这种纯粹的 “空”,让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知识,如同一张白纸,能更好地描绘出知识的图案。
再看孔子之 “空”。这种 “空”,是主动摒弃成见的豁达,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被过往的经验所束缚,形成 “路径依赖”。比如一位长期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在面对互联网转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传统行业的思维模式去规划互联网业务,结果常常水土不服;一位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在面对需要创新思维的课题时,往往会局限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难以提出新颖的观点。而孔子面对 “鄙夫” 的提问时,能做到 “空空如也”,正是因为他明白,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每个提问者都有其不同的背景,只有放下固有的认知框架,才能真正走进问题的核心,给出贴合实际的解答。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在传承儒家思想时,就特别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中的 “去私欲、放空心”,这与孔子的 “空空如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程认为,人心中的私欲、成见,就像蒙在镜子上的灰尘,只有将这些灰尘擦拭干净,让心变得 “空空”,才能看清 “天理”,理解事物的本质。明代的王阳明更是将这种 “空” 发展到极致,提出 “心外无物” 的观点 —— 并非否定外物的存在,而是强调人的认知会被心中的杂念所影响,只有放空心灵,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正是摒弃了以往对儒家经典的教条式理解,放空自我,才最终领悟到 “知行合一” 的真谛。
在当代教育领域,“空空如也” 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的教育,越来越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放下 “权威” 的姿态,以 “空空” 的心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一篇文学作品时,教师不应先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的解读可能不符合传统的标准答案,但其中或许蕴含着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教师若能以 “空空” 的心态去接纳这些观点,不仅能保护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三、“叩其两端而竭焉”:辩证思维的千年智慧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孔子处理问题、探求知识的核心方法,也是这句话中最具智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叩”,即探究、追问;“两端”,指问题的两个极端,比如好与坏、利与弊、强与弱、进与退;“竭焉”,则是竭尽全力、深入分析,直至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简单来说,“叩其两端” 就是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不偏不倚,不被片面的观点所误导,最终得出客观、合理的结论。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