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悟孔子 “叩两端” 之智(1 / 9)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初读这句话时,只觉是孔子自谦之语,不过是先贤面对世人赞誉时的谦逊表态。可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在经历了学习的困惑、工作的挑战、生活的抉择后,反复揣摩其中深意,才猛然发觉,这短短二十余字里,藏着为人处世、求知探索、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如同深埋在沙砾中的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非但没有蒙尘,反而在不同时代的光影下,愈发闪耀着穿透时空的智慧光芒。
一、“无知” 非真无,是敬畏与清醒的起点
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却又思想勃发的时代,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其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早已被世人公认。他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回、子贡、子路等弟子各有所长,却皆以孔子为师,尊其为 “至圣先师”。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世尊为 “万世师表” 的学者,却坦然坦言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份 “无知”,绝非真的学识浅薄,更不是故作谦卑的客套话,而是一种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一种跳出 “知识傲慢” 的大智慧。
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到近代爱因斯坦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就越大”,古今中外的智者,似乎都有着相似的 “无知” 认知。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真正深入知识海洋的人,越能感受到知识的浩瀚无垠,越能明白自身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能体会到孔子 “无知” 观的难能可贵。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无比便捷,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如同潮水般涌入视野。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似乎人人都成了 “专家”。可事实上,很多人不过是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 “信息流民”—— 他们每天刷着短视频、读着标题党文章,对历史、科学、社会问题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却总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对各种事情指手画脚。比如在历史事件的讨论中,有人仅凭一段剪辑过的史料、一句断章取义的名言,就对历史人物妄下评判;在科学话题的争论中,有人无视严谨的科学实验与数据,仅凭主观臆断就否定经过验证的科学结论。这些行为的根源,正是缺乏孔子所说的 “无知” 敬畏,陷入了 “知识幻觉” 的误区。
而孔子的 “无知”,恰恰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学习中,承认 “无知”,才能放下傲慢,主动去探索未知;在工作中,承认 “无知”,才能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能力;在生活中,承认 “无知”,才能尊重他人的经验,避免固执己见。就像晚清时期的魏源,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没有固守 “天朝上国” 的迷梦,而是以 “无知” 的谦逊态度去了解西方,编写《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打开了一扇窗。如果魏源始终抱着 “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的傲慢,拒绝承认对西方的 “无知”,或许中国近代化的脚步会更加艰难。
二、“空空如也”:放空自我,方能容纳真知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这句话中的 “空空如也”,历来有两种经典解读:一是指前来请教的 “鄙夫”—— 这里的 “鄙夫” 并非贬义,而是指普通百姓,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心中没有复杂的学术成见、没有固有的思维定式,带着最纯粹、最朴素的疑问来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