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悟孔子 “凤鸟不至” 之叹(3 / 7)

加入书签

生的言行和他晚年的作为来看,这句慨叹并非真正的 “绝望之语”,而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历经沧桑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下,对理想更加坚定的坚守与传承。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虽然不再参与政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化整理工作中。他广收门徒,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被称为 “七十二贤”。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弟子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理想,他希望通过弟子们,将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为实现 “天下有道” 的理想埋下种子。

孔子还花费大量心血整理古代典籍。他对《诗经》进行了删订,选出三百零五篇,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他对《尚书》进行了整理,保存了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他对《礼记》进行了修订,传承了周代的礼仪制度;他还为《周易》作传,解读其中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根据鲁国的历史史料,编撰了《春秋》一书。在《春秋》中,孔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评价,暗含褒贬,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即 “春秋笔法”。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兴衰得失,明白 “礼义” 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向 “天下有道” 的方向发展。

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他认为自己只是在传承古代的文化和思想,而不是创造新的学说。但实际上,他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和解读,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将周代的礼乐文化与 “仁” 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还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理典籍和讲学的过程中,孔子也时常会流露出对理想的执着。他曾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在他看来,周文王所开创的礼乐文化,如今已经传承到了自己身上,如果上天想要毁灭这种文化,就不会让自己掌握它;如果上天不想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这样的人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这份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即便在他发出 “吾已矣夫” 的慨叹后,也从未改变。

孔子晚年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悲痛欲绝,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对孔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孔子曾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颜回的去世,让孔子觉得自己的理想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传承者,这无疑是对他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但即便如此,孔子也没有放弃,他依旧继续讲学,培养更多的弟子,希望他们能接过传承理想的接力棒。

公元前 479 年,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在他去世前,他还曾拄着拐杖在门前散步,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这首歌谣中,充满了对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感慨,也充满了对理想尚未实现的遗憾。但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他的思想和理想却通过他的弟子和着作流传了下来。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 “显学” 之一;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 “吾已矣夫” 并非是对理想的放弃,而是一种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悲壮与坚守。他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无法看到 “凤鸟至”“河出图” 的盛世景象,无法实现 “天下有道” 的理想,但他依旧不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