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悟孔子 “凤鸟不至” 之叹(2 / 7)

加入书签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 501 年),孔子终于迎来了从政的机会,他被任命为中都宰,上任一年后,中都大治,民风淳朴,社会秩序井然。随后,孔子又被提拔为司空,再升为大司寇,负责鲁国的司法事务。在担任大司寇期间,孔子曾主持 “堕三都” 的行动,试图削弱鲁国三大贵族的势力,加强君主集权,恢复周礼秩序。虽然这一行动最终因贵族的反对而失败,但也足以看出孔子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 年),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以相礼的身份随行。在会盟过程中,孔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挫败了齐国想要羞辱鲁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一时声名鹊起。此时的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峰,他也一度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希望。他曾说:“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可见他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充满信心,也渴望能在鲁国大展拳脚,推行仁政,让鲁国成为天下的榜样。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孔子沉重的一击。鲁国的执政者季桓子沉迷于享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和良马,连日不上朝理政。孔子见此情景,深知自己在鲁国已无实现理想的可能,于是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向当地的君主宣扬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希望能得到重用。可在那个战乱纷争、各国都以 “富国强兵” 为首要目标的时代,孔子的学说显得有些 “不合时宜”。各国君主要么对他的学说表示欣赏却不采纳,要么直接拒绝接见他,甚至还有些国家对他进行迫害。

在卫国,孔子曾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此事引发了弟子子路的不满,孔子不得不反复解释自己的清白;在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因不满孔子的言论,想要派人杀害他,孔子只好微服出逃;在郑国,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站在郑国都城的东门外,被郑人形容为 “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得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份看似豁达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

最艰难的一次,是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当时,孔子带着弟子从陈国前往蔡国,途中遇到战乱,粮食断绝,弟子们大多又饿又病,甚至有人产生了动摇。子路就曾不满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在困境中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小人在困境中则会肆意妄为。在被困的日子里,孔子依旧坚持给弟子们讲学、弹琴,用自己的言行鼓舞着弟子们不要放弃理想。

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孔子始终没有找到一位能真正采纳他学说的君主,他的理想一次次被现实击碎。到了晚年,孔子终于回到鲁国,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六旬,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虽然他依旧坚持讲学,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希望能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让自己的思想影响后世,但他心中对 “天下有道” 的期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的残酷,变得越来越渺茫。当他环顾四周,依旧是战乱不休、礼崩乐坏的景象,始终看不到 “凤鸟至”“河出图” 的盛世预兆时,那句 “吾已矣夫” 的慨叹便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出,这其中有对理想难酬的失望,有对时代不公的愤懑,更有对天下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三、“吾已矣夫”:并非绝望,而是理想的坚守与传承

初读 “吾已矣夫”,很容易让人觉得孔子此时已经陷入了绝望,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如果结合孔子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