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7 / 8)
育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践行 “多能观”,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个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不追求 “多能”,但要让自己的 “能” 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 “实用” 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需要多么 “高大上”,但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会做饭,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学会理财,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稳定、更加有保障;学会沟通,能让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更加和谐;学会解决问题,能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加从容。这些 “能” 虽然平凡,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家人和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守 “有德” 的底线。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品德的底线,不做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情。比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不损害公共利益;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不做伤害家人的事情。这些 “德” 的践行,虽然简单,但能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更加安宁。
(三)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要让孔子的 “多能观” 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 的理念,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宣传教育等方式,弘扬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要改变 “唯学历”“唯证书” 的评价标准,将品德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让 “德能兼备” 的人才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在社会宣传中,要大力宣传 “德能兼备” 的先进典型,比如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榜样,引导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媒体要发挥传播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孔子的 “多能观” 和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门的栏目,解读孔子的 “多能观”,分享 “德能兼备” 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 “多能观” 的内涵和意义;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人们分享自己践行 “多能观” 的经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实践作用,将 “德能并重” 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和活动中。比如,企业在招聘和培养员工时,要注重员工的品德和能力,不只是看重员工的学历和技能;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参与者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实用的能力,比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参与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六、结语:以 “多能观” 为镜,做 “德能兼备” 的现代人
孔子与太宰、子贡的对话,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中蕴含的 “多能观”,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多能” 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孔子还告诉我们,“多能” 并非 “君子” 的核心追求,“君子” 真正追求的是 “德能兼备”—— 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 “能力焦虑” 的困扰。孔子的 “多能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 “能力” 的本质,也让我们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多能” 的同时,不要忘记 “德” 的重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