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5 / 8)
为了谋生,也为了后来能更好地理解为政之道。而我们今天追求的 “多能”,很多时候却脱离了 “实用” 的本质:有人为了 “显得有能力”,盲目学习各种技能,却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有人为了 “内卷”,跟风考证,却不知道这些证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意义。这种 “为了多能而多能” 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容易让人迷失在 “技能堆砌” 的陷阱中,忘记了能力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孔子的 “多能观” 提醒我们,在培养能力时,要先想清楚 “为什么学”,再去思考 “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一项技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那它就值得学习;如果一项技能只是为了 “跟风”“炫耀”,那即便学会了,也无法真正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价值。
比如,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绘画、编程…… 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问过孩子是否真正感兴趣,也从未思考过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结果,孩子不仅学得痛苦,还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家长能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真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技能去培养,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能” 虽然不像钢琴、绘画那样 “显眼”,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职业发展中,很多人也陷入了 “多能” 的误区,认为掌握的技能越多,职场竞争力就越强。于是,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不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市场分析能力、品牌策划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反而去考取与工作无关的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发展。实际上,在职场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不是 “技能数量”,而是 “技能质量”—— 是那些与职业需求高度匹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孔子的 “多能观” 告诉我们,职场中的 “能”,应当是服务于职业目标、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实用之能”,而非盲目堆砌的 “证书之能”。
(二)对 “君子” 的再认知:在当代践行 “德能兼备”
孔子的 “多能观”,本质上是与 “君子” 标准紧密相连的 —— 君子不追求 “多能”,但必须 “德能兼备”。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再用 “君子” 来定义一个人,但 “德能兼备” 依然是我们评判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个人层面,“德能兼备” 意味着我们既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又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在社会立足的基础。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如果品德败坏,自私自利、弄虚作假,也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反之,一个人即便能力有限,但品德高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他人的认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坚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弘扬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和睦相处。这些 “德” 的践行,看似平凡,却是我们成为 “大写的人” 的基础。
能力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工具。在注重品德修养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拥有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 “资本”。这种能力,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通用能力。专业技能是我们立足职场、实现职业目标的核心,比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