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3 / 6)
言利”,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 —— 应平衡 “利” 与 “义” 的关系,拒绝功利至上,守护道德底线。
1. 个人层面:以义制利,坚守道德
当代人在追求利益时,应像孔子倡导的那样,以 “义” 为准则,坚守道德底线。例如,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不应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兼顾员工权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责任,如华为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员工福利,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核心技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研究时,不应为了职称与奖金而学术造假,而应坚守 “追求真理” 的初心,如 “大国工匠” 徐立平,为了航天事业,在危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追求名利,只专注于技术提升。
2. 社会层面:倡导义利兼顾,营造健康氛围
社会应通过教育、宣传、制度等方式,倡导 “义利兼顾” 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例如,学校教育应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 “义” 的重要性,避免过度强调分数与升学率;媒体应多宣传 “义利兼顾” 的榜样,如 “感动中国” 人物中的企业家曹德旺,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用实际行动诠释 “义利兼顾”;政府应完善制度,对 “见利忘义” 的行为进行惩罚,对 “义利兼顾” 的行为进行奖励,引导社会形成 “重义轻利” 的良好风气。
三、解析 “罕言命”:审慎言命,敬命而不宿命的进取态度
孔子 “罕言命”,并非否定 “命” 的存在,而是反对对 “命” 的盲目迷信与过度依赖 —— 他承认 “天命” 有其规律性与局限性,但更强调 “尽人事” 的重要性,主张 “敬命而不宿命”,在敬畏天命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罕言命” 的本质:承认天命,更重人事
孔子并非完全不谈 “命”,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及 “命”,如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但他对 “命” 的言说始终保持审慎,避免让人陷入宿命论。“罕言命” 的本质,是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反对将一切归咎于天命,强调个人的努力与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1. 知命:认识规律,敬畏局限
孔子所说的 “天命”,并非神秘不可测的力量,而是指宇宙规律、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知命”,就是认识这些规律与局限,对不可改变的事物保持敬畏,不盲目抗争。
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推行 “仁政”,却始终未能如愿,他曾感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承认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这便是 “知命” 的体现 —— 他认识到,在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仁政” 的推行面临巨大阻力,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所限,非个人之力能完全改变。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 “知其不可而为之”,继续通过教育弟子、传播思想,为 “仁政” 的实现播下种子。
2. 尽人事:积极进取,不怨天命
孔子强调 “知命” 的同时,更注重 “尽人事”—— 在认识规律与局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不将失败归咎于天命,不放弃努力。
《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困境中能坚守道德与理想,小人在困境中则会放纵自己。孔子自己便是 “尽人事”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艰险,如在陈国被困 “绝粮七日”,在卫国遭遇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推行仁政” 的理想,而是积极向诸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