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9 / 10)
的优势与价值;在教师评价中,应建立以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培养效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
在社会招聘与人才评价中,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与道德品质,而非仅仅看重学历与文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项目考核、面试沟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应聘者的能力与素养,为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人才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舆论也应转变观念,不再过度宣传 “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 等案例,而是更多地宣传那些坚守初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人,营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的良好社会氛围。
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招聘时,不再将学历作为唯一的筛选标准,而是更注重应聘者的项目经验与实际能力,即使是专科毕业生,只要具备优秀的技术能力,也能获得高薪职位;一些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时,也不再仅仅关注高学历人才,而是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做法,都有助于破除功利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
(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
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还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让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丰富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当代人应树立 “活到老,学到老” 的理念,将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在学校学习期间,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期间,应根据工作需求与个人兴趣,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在退休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新的领域,如书法、绘画、音乐、外语等,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终身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通过终身学习,个人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五、结语:以初心照亮求学之路
孔子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的箴言,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追求功利的回报,而在于提升自我、追求理想、实现价值。在当代社会,功利化求学倾向虽然普遍存在,但只要我们能够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就能在功利化的浪潮中保持清醒,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让求学之路充满阳光与力量。
那些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或许不会拥有世俗意义上的 “成功”—— 没有高薪厚禄,没有显赫地位,但他们却能在学习与探索中找到内心的丰盈与快乐,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像颜回,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 “不改其乐”,在道德修养与知识探索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就像陶渊明,虽放弃官场俸禄,归隐田园,却能在诗文创作中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为后世留下不朽的文化财富;就像邓稼先,虽隐姓埋名二十八年,没有物质回报,却能在核武器研制中为国家与民族的安全贡献力量,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当代社会,也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耕耘,发光发热。比如,云南大山里的教师张桂梅,她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