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6 / 8)

加入书签

重要意义(如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方法)与投放要求。同时,政府还通过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这些 “使民知之” 的措施,民众逐渐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由之” 与 “知之” 的互补:构建现代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由之” 与 “知之”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互补,构建起 “知之 — 参与 — 由之 — 再知之” 的良性循环,推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方面,“知之” 是 “由之” 的前提与基础。通过 “使民知之”,民众了解政策的相关信息,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能够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与理解度,从而更自觉地 “由之”—— 遵循政策的规范与要求。这种基于理解与认同的 “由之”,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的践行,能够显着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另一方面,“由之” 是 “知之” 的实践与深化。民众在 “由之”—— 遵循政策的过程中,会积累实践经验,对政策的实际效果有更直观的感受。他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这些反馈给政府,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化 “知之” 提供实践依据。政府根据民众的反馈,对政策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向民众公开调整的原因与内容,进一步推进 “使民知之”,形成治理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政府在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时,首先通过 “使民知之”,向民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如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目标(如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与具体措施(如统一缴费基数核定标准、规范基金调剂使用)。民众在了解政策信息后,积极参与政策讨论,为政策制定提供意见建议,政府据此优化政策方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民众按照政策要求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同时也会将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异地缴费不便、待遇核算不清晰等)反馈给政府。政府根据这些反馈,进一步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如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待遇核算流程),并向民众公开政策调整情况,深化 “使民知之”。这种 “知之” 与 “由之” 的互补互动,让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不断完善,更好地保障了民众的养老权益,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五、跨文化视角:“由之” 与 “知之” 的全球治理借鉴

孔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思想,虽然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但其中蕴含的关于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关系”“政策制定与执行逻辑” 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全球治理中,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的差异,对 “由之” 与 “知之” 的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在探索如何平衡治理效率与民众参与,实现治理的良性发展。

(一)西方民主国家的 “知之” 导向与挑战

在西方民主国家,受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影响,“使民知之” 与民众参与是其治理的重要特征。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强调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通过议会制度、选举制度、舆论监督等方式,保障民众对国家治理的参与。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广泛的利益协调与意见征询,向民众公开政策信息,接受民众的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