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5 / 8)

加入书签

执行需要依赖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普通民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其中的复杂原理。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会组织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论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要求相关企业、机构严格按照政策规范操作。此时,“使民由之”—— 让相关主体遵循专业的政策规范,是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特殊情境下的 “使民由之”,并非否定 “使民知之”,而是在效率与安全优先的前提下,对 “知之” 的阶段性延迟。在紧急情况缓解后或专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依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民众解释相关指令与政策的依据、目标与影响,逐步实现 “使民知之”,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常态治理中的 “使民知之”:提升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在常态的社会治理中,“使民知之” 是提升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 “使民知之”,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与诉求,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提高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1. “使民知之” 提升政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常态治理中,政策的制定往往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前不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与诉求,仅凭主观判断或少数人的意见制定政策,很容易导致政策脱离实际,无法解决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甚至引发民众的不满与抵触。

而 “使民知之” 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政府了解民众需求、收集民众意见的过程。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政府向民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初步方案,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的相关信息;同时,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向政府反馈自己的意见与诉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这种双向互动,能够让政府更准确地把握民众的需求,使制定出的政策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更好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育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 “双减” 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前,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征求意见,了解到家长对孩子学业压力过大、校外培训费用过高的担忧,以及教师对教学任务过重、职业发展受限的困惑。基于这些调研结果,政府制定了 “双减” 政策的具体措施,如明确作业量控制标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提高教师待遇与专业发展支持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也持续向民众公开政策执行情况,收集民众的反馈意见,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这种 “使民知之” 与 “听民之言” 相结合的方式,让 “双减” 政策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有效缓解了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2. “使民知之” 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

政策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民众的自觉遵守与积极配合。而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政策的理解程度 —— 如果民众不了解政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很容易对政策产生误解,甚至采取抵触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使民知之” 能够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制定依据、目标导向与预期效益,理解政策背后的公共利益与长远价值,从而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当民众认识到政策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够为自己带来实际好处时,便会主动遵守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形成政策执行的强大合力。

例如,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政策时,通过社区宣传、电视广告、网络科普等多种方式,向民众详细解释垃圾分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