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10 / 22)

加入书签

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环卫工人张师傅,也是基层岗位上的 “士”。每天凌晨三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张师傅就已经穿上工作服,拿起扫帚,走上街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负责的路段是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人流量大,垃圾也多。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张师傅都从未间断过工作。

夏天,烈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张师傅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遍又一遍,他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街道上的每一片垃圾;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落,张师傅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的畅通。有一次,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清理难度很大,张师傅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才将建筑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张师傅说:“城市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只有把家打扫干净了,住起来才舒服。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为城市的整洁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 张师傅的 “任重”,体现在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中,体现在他为城市环境所做出的默默付出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师傅这样的环卫工人,我们的城市才能保持整洁、美丽,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这些基层岗位的奉献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践行着 “士” 的担当。他们的 “任重”,或许不被世人所熟知,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是现代社会中 “仁” 的践行者,是 “任重” 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平凡的人生书写着伟大,让 “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古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道远” 的追寻:从历史困境到现代挑战的坚守之路

“道远”,又远在何方?曾子说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践行 “仁” 之路的漫长与艰辛。这条道路,从古代延伸至现代,从未平坦,它充满了外在环境的阻碍与内在心灵的考验,需要每一位 “士” 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去坚守。

(一)古代践行 “仁” 之路的 “远”:困境与坚守

在古代社会,践行 “仁” 的道路之 “远”,首先体现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与黑暗的政治现实对 “士” 的阻碍。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的谋略与手段,而孔子所倡导的 “仁政” 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在卫国时,曾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卫灵公关注的只是孔子的名声,而非他的 “仁政” 主张。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随行,这让孔子深感失望,他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随后便离开了卫国。在陈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遭遇了 “在陈绝粮” 的困境,随从的弟子们都饿得站不起来,甚至有人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但孔子依然没有放弃,他一边安抚弟子们的情绪,一边给弟子们讲授 “仁” 的道理,鼓励弟子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对弟子们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道德准则,而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会无所不为。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度过了难关。

除了政治上的不被认可,古代的 “士” 在践行 “仁” 的道路上,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奸臣当道,遭到了多次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文天祥因为坚持抗元,保卫国家,被元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