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7 / 9)
犯而不校” 并非纵容,而是在保持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方式(如沟通、劝导)解决问题,而非以暴力或报复的方式回应。
(二)春秋时期的 “谦心” 案例:蔺相如 “完璧归赵” 后的包容
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蔺相如,便是 “犯而不校” 的典范。蔺相如因 “完璧归赵”“渑池会” 的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对此不满,多次公开羞辱蔺相如,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甚至在蔺相如出行时故意挡路。
面对廉颇的冒犯,蔺相如并未与之计较,反而多次回避、退让,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的门客对此不解,认为蔺相如 “畏廉将军”,纷纷请求离开。蔺相如解释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话让门客深受感动,也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廉颇 “负荆请罪”,两人成为 “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
蔺相如的 “犯而不校”,并非软弱,而是源于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与对廉颇的包容。他深知,个人之间的矛盾若激化,会损害赵国的整体利益,因此选择以包容的胸怀化解冲突,最终实现了个人关系与国家利益的双赢。这种 “谦心”,正是 “犯而不校” 的最高境界。
(三)“犯而不校” 的内在逻辑:理性化解矛盾
“犯而不校” 的本质,是理性化解矛盾,而非激化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冲突与冒犯难以避免,若以 “计较”“报复” 的方式回应,只会让矛盾升级,导致两败俱伤;而以 “包容”“理性” 的方式回应,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犯而不校” 体现了高度的情绪控制能力与同理心。能够包容他人的冒犯,意味着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矛盾;同时,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冒犯背后的原因(如情绪冲动、认知偏差),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从社会层面来看,“犯而不校”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若每个人都能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他人的冒犯,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对抗,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反之,若人人睚眦必报,社会将充满矛盾与暴力,影响整体的发展。
(四)当代视角下的 “犯而不校”:包容他人,理性处世
在当今社会,“犯而不校” 的谦心尤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若缺乏包容的胸怀,很容易因小事引发激烈冲突。践行 “犯而不校”,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培养包容的胸怀,理解他人的不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局限,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言语或行为上的冒犯。面对这些冒犯,我们应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与动机,若为无心之过,不妨选择原谅,避免因小事斤斤计较;若为恶意冒犯,也应保持冷静,通过理性沟通而非暴力或报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坚守道德原则,避免无底线妥协。“犯而不校” 并非无原则的包容,对于违背道德、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我们应明确反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如法律、规则)维护正义,而非纵容错误。例如,面对他人的欺诈、霸凌等行为,我们应勇敢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或寻求帮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选择沉默或妥协。
五、“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对 “谦德” 的传承期许
曾子在阐述完 “谦学”“谦行”“谦心” 后,感叹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 “吾友”,普遍认为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