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6 / 9)

加入书签

学习,思维逐渐固化,最终被时代淘汰;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看待自己的知识与品德,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吸收新的智慧,实现自我超越。

例如,在医学领域,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若认为自己的临床经验已足够应对所有病症,不再学习新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便会逐渐落后于医学发展的步伐,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而若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治疗技术,即使经验再丰富,也始终以 “初学者” 的心态对待医学,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种对 “知识饱和” 的警惕,正是 “实若虚” 的核心智慧。

3. 当代视角下的 “实若虚”:终身学习,持续成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实若虚” 的谦行智慧是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关键。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若固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拒绝学习新事物,必然会被时代抛弃;而保持 “实若虚” 的态度,以 “空杯心态” 接纳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从业者秉持 “实若虚” 的态度,即使已成为行业精英,也依然坚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了解新的商业模式、研究新的用户需求。他们深知,互联网行业变化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这种 “实若虚” 的终身学习态度,不仅让他们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更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践行 “实若虚”—— 即使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也不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技能、拓展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足,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三)“有若无,实若虚” 的共同价值:平衡内外,和谐处世

“有若无” 与 “实若虚” 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构成了 “谦行” 的完整智慧 ——“有若无” 侧重对外在资本的谦逊,“实若虚” 侧重对内在充实的谦逊,二者相互补充,帮助君子平衡内外,实现和谐处世。

这种平衡,首先体现在个人心态的平和上。对外不炫耀、对内不满足,既能避免因外在虚荣产生的焦虑,又能避免因内在自满导致的停滞,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其次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有若无” 的低调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实若虚” 的好学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减少人际冲突,促进和谐相处;最后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上。以谦逊的态度融入社会,既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又能从社会中汲取新的成长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犯而不校:谦逊待人的胸怀

“犯而不校”,是曾子对 “谦心” 的核心诠释,指受到他人的冒犯或伤害,却不与之计较、不进行报复。这种 “谦心”,并非软弱妥协,而是源于对他人的包容、对矛盾的理性看待,是君子待人处世的高尚胸怀,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犯而不校” 的内涵:包容而非妥协

“犯而不校” 的核心,是 “包容” 而非 “妥协”。“包容” 意味着理解他人的不足、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以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妥协” 则意味着放弃原则、纵容错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曾子主张的 “犯而不校”,是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冒犯给予包容,而非无底线的妥协。

例如,面对他人的无意冒犯(如言语冲撞、行为失礼),“犯而不校” 意味着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而是以平和的态度提醒对方,或选择原谅,避免矛盾升级;但面对他人违背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意冒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