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4 / 9)
式,向市民请教城市建设的意见,往往能让规划更人性化、更贴合市民需求。近年来,许多城市推行的 “市民参与式规划”,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现代实践,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与实用性。
(三)“谦学” 的核心价值:终身成长的基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 “谦学” 姿态,并非一时的行为选择,而是终身成长的基石。无论是能力出众者还是学识渊博者,只有始终保持谦逊求学的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汲取多元智慧,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1. 破除 “知识天花板”
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都存在 “天花板”,若固守傲慢,拒绝向他人学习,必然会被困在 “天花板” 之下;而保持 “谦学” 姿态,向能力不足者、学识浅薄者请教,能打破 “天花板” 的限制,拓展知识与能力的边界。例如,牛顿曾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 “巨人” 不仅指学识渊博的前辈,也包括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独到见解的 “普通人”—— 正是因为牛顿保持 “谦学”,汲取了多元智慧,才实现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2. 培育 “空杯心态”
“谦学” 的本质是 “空杯心态”—— 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清空”,以开放、谦逊的态度接纳新的智慧。正如曾子所言 “有若无,实若虚”,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像没有一样谦逊,像空虚一样渴望新知。这种 “空杯心态”,能让人摆脱 “知识傲慢” 的束缚,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他人的尊重,为终身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3. 促进 “人际协作”
“谦学” 姿态不仅能促进个人成长,还能推动人际协作。当能力出众者、学识渊博者放下傲慢,向他人请教时,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与认可,拉近人际距离;而对方也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形成 “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的良性循环。这种协作模式,已成为当今团队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有若无,实若虚:谦逊处世的智慧
“有若无,实若虚”,是曾子对 “谦行” 的核心诠释,指拥有知识与能力却像没有一样谦逊,内心充实却像空虚一样低调。这种 “谦行” 智慧,并非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而是源于对 “外在虚荣” 的超脱、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是君子处世的理想境界。
(一)“有若无”:藏器于身,不事张扬
“有若无”,指拥有知识、能力、地位等 “器”(外在资本),却不刻意张扬,像没有一样谦逊处世。这种 “谦行”,不是否定 “器” 的价值,而是拒绝将 “器” 作为炫耀的资本,始终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
1. 春秋时期的 “谦行” 案例: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的弟子颜回,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却始终保持 “有若无” 的谦行姿态。据《论语?雍也》记载,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虽拥有丰富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却从不张扬,即使生活贫困,也专注于内在品德的修养,不追求外在的虚荣。
孔子对颜回的 “有若无” 极为赞赏,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 “仁” 的践行,颜回说 “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番话正是 “有若无” 的生动写照 —— 颜回虽在 “仁” 的修养上远超其他弟子,却不愿夸耀自己的善举与功劳,始终保持谦逊。
颜回的 “有若无”,并非故作低调,而是源于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 —— 他认为,学识与品德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