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3 / 9)

加入书签

只能在少数领域成为 “专家”,在其他领域则可能是 “新手”。若固守 “能力优越” 的傲慢,拒绝向能力不足者请教,必然会陷入 “知识壁垒” 的困境,限制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资深科学家可能在理论研究上能力出众,却在技术应用、市场需求上认知不足;而年轻的技术工程师虽在理论研究上稍逊一筹,却对技术落地、市场趋势有更敏锐的把握。若科学家能放下 “资深” 的优越感,向年轻工程师请教技术应用细节,工程师能向科学家请教理论支撑,二者相互学习,往往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 “以能问于不能” 的协作模式,已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

(二)“以多问于寡”:摒弃学识傲慢,汲取点滴智慧

“以多问于寡”,指学识渊博的人向学识浅薄的人请教。这种 “谦学” 姿态,比 “以能问于不能” 更难践行 —— 学识渊博者往往容易产生 “学识傲慢”,认为学识浅薄者无甚可学,却忽视了 “智慧不分深浅,点滴皆有价值” 的真理。

1. 春秋时期的 “谦学” 案例:晏子向百姓问政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婴,学识渊博、政绩卓着,却始终保持 “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他深知 “政在养民”,百姓虽学识浅薄,却最了解民生疾苦、政策利弊,因此常常深入民间,向百姓请教治国之道。

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为了解齐国百姓的生活状况,经常穿着便服走访街巷,与农民、工匠、商贩交谈。有一次,他在临淄城外遇到一位农民,农民抱怨赋税过重、徭役频繁,导致农田荒芜、家人饥寒。晏婴认真倾听农民的诉求,详细询问赋税、徭役的具体情况,随后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奏折,呈给齐景公,建议减轻赋税、减少徭役。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建议,齐国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更加稳定。

晏婴向百姓问政,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典范 —— 他虽学识渊博、精通治国之道,却承认自己在 “民生细节” 上的不足,摒弃学识傲慢,向学识浅薄的百姓请教,最终制定出更贴合民生的政策,实现了 “政通人和”。

2. “以多问于寡” 的内在逻辑:智慧的多元性

“以多问于寡” 的本质,是对 “智慧多元性” 的认可。学识渊博者的知识往往体系化、理论化,却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生活智慧;而学识浅薄者虽未形成系统知识,却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用智慧、细节经验,这些智慧虽零散,却可能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可能对社会结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论认知,却对基层社会的人情往来、习俗传统缺乏了解;而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百姓,虽不懂得社会学理论,却能清晰地说出当地的人际关系、习俗禁忌。若学者能放下 “理论权威” 的傲慢,向百姓请教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往往能让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避免 “闭门造车” 的误区。这种 “以多问于寡” 的调研方式,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 当代视角下的 “以多问于寡”:倾听基层声音

在当今社会治理、企业管理中,“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尤为重要。社会治理者、企业管理者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往往身处 “高位”,与基层群众、普通员工存在 “信息差”,若忽视基层声音,很容易制定出脱离实际的政策、决策。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者虽精通城市规划理论,却可能不了解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生活习惯;而普通市民虽不懂得城市规划,却能直观地感受到交通拥堵、设施不足等问题。若管理者能放下 “管理者” 的傲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