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4 / 7)

加入书签

“正颜色” 依然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媒介。在职场中,与同事沟通时保持真诚专注的神情,能够提升沟通效率,赢得同事的信任;在家庭中,与家人交流时展现温和关切的神情,能够增进亲情,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公共场合,面对陌生人时保持友善礼貌的神情,能够传递善意,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反,若在人际交往中神情冷漠、虚伪敷衍,只会让他人产生距离感,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三)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言语表达中的文明与得体

“出辞气”,指君子注重言语的措辞与语气,通过文明得体的表达传递思想与情感,从而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在春秋时期,言语表达是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语往往反映其内心的品德与修养。

1. “出辞气” 的核心要求:文明与得体

“出辞气” 包含 “措辞” 与 “语气” 两个方面:“措辞” 要求言语文雅规范,避免使用粗鄙、低俗的词汇;“语气” 要求语调平和适中,避免使用生硬、傲慢的语气。在曾子看来,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展现。

春秋时期的君子,对言语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礼记?曲礼上》繁琐的礼仪规范,本质上是通过言语与行为的约束,培养君子的文明素养。例如,“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要求君子在进入都城与乡里时,放缓车速、神情庄重,这种言语与行为的配合,展现的是对他人与地方的尊重;“临丧不笑”“当食不叹” 则要求君子在特定场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神情,避免因不当表达引发他人不适。曾子一生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在言语表达上始终做到文明得体,从未因情绪或场合疏忽而使用粗鄙、悖理的言辞。

2. “出辞气” 与 “远鄙倍” 的深层关联

“出辞气” 之所以能 “远鄙倍”,核心在于文明得体的言语表达,能够约束内心的粗鄙与悖理想法,同时传递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引发人际冲突。在曾子看来,言语是内心的外在投射 —— 内心粗鄙的人,必然会使用低俗的言辞;内心悖理的人,必然会发表违背道德的言论。反之,通过 “出辞气” 的实践,用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约束言语,能够反过来净化内心,培养尊重他人、坚守道德的品德。

例如,一个人若在与人争论时,始终保持平和的语气、使用文明的词汇,即使观点不同,也不会引发激烈冲突,这种 “出辞气” 的实践,会让他逐渐学会克制内心的冲动与粗鄙想法,培养理性沟通的习惯;而理性沟通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的文明素养,形成 “文明言辞 — 理性沟通 — 内心净化” 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 “远鄙倍” 的修身目标。

3. 当代视角下的 “出辞气”:文明交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出辞气”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言语表达的随意性增强,粗鄙、悖理的言论(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与社会和谐。践行 “出辞气” 的精神,要求我们在网络与现实交流中,都做到文明表达:在网络上,不发表攻击性言论、不传播低俗信息,用理性与文明的言辞参与讨论;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保持平和语气、使用礼貌词汇,避免因言语不当引发矛盾。只有每个人都做到 “出辞气”,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交流环境,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修身的价值取舍

曾子在阐述君子 “三贵” 后,补充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取舍 —— 君子修身的重心应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上,而非沉迷于繁琐的礼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