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4 / 10)

加入书签

;人的 “仁” 的潜能,若没有 “欲仁” 的意愿的驱动,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

“欲仁” 的意愿,能让个体主动寻找践行 “仁” 的机会,将潜藏的道德潜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本是商人出身,擅长经商获利,最初的人生目标是积累财富。但在跟随孔子学习后,他逐渐产生了 “欲仁” 的意愿,开始将 “仁” 的追求融入商业与人际交往中。他在经商过程中坚守 “诚信” 原则,“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接受命运安排,经商却总能预判准确),但他从不投机取巧、欺诈客户,而是以 “义” 取利,成为 “儒商” 的鼻祖;他还主动传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去世后,为孔子守墓六年,以实际行动践行 “孝” 与 “敬” 的 “仁” 的内涵。子贡的转变,正是 “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过程 —— 他原本的潜能是商业才能,但 “欲仁” 的意愿让他将这份才能与 “仁” 的道德结合,最终成为兼具商业智慧与道德修养的 “君子”。

在现代社会,“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案例同样常见。例如,许多志愿者在参与公益活动前,可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学生或退休人员,心中虽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却从未付诸行动。但当他们主动产生 “我要通过公益践行善良” 的 “欲仁” 意愿时,便会唤醒潜藏的同情心与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扶贫、救灾、助学、环保等公益活动中。一些志愿者原本不善言辞,却在为贫困儿童授课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耐心;一些志愿者原本体质较弱,却在参与救灾物资搬运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毅力与担当。这些转变,都是 “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结果 —— 当 “欲仁” 成为主动的追求时,个体便会突破自身的局限,将潜藏的能力转化为践行 “仁” 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斯仁至矣”:“仁” 的实现路径是 “知行合一” 的日常实践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中的 “斯仁至矣”,并非指 “仁” 会凭空出现,而是指当个体有了 “欲仁” 的意愿后,通过日常的 “知行合一” 的实践,“仁” 便会逐步显现、最终实现。在孔子看来,“仁” 的实现没有捷径,也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时机或条件,而是要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件小事中践行 “仁” 的准则,将 “欲仁” 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最终达到 “仁至” 的境界。

(一)“仁至” 的起点:从 “孝悌” 开始的家庭实践

孔子认为,“仁” 的实现需要从家庭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 “仁” 的根本与起点。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道德实践的第一个场所,一个人若在家庭中不能践行 “孝悌”,便难以在社会中践行 “仁” 的其他规范;反之,若能在家庭中做到 “孝悌”,便能将这份关爱与尊重推及他人,逐步实现 “仁” 的扩展。

“孝悌” 作为 “仁” 的起点,体现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细微的关怀与坚守。例如,“孝” 并非指给父母提供奢华的物质生活,而是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有事情,晚辈主动承担;有酒食,先让长辈享用),是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若要远行必告知去向),是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记住父母的年龄,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也为他们衰老而担忧)。这些行为都是平凡的家庭琐事,却蕴含着对父母的关爱与尊重,是 “仁” 的最初实践。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便是以 “孝” 践行 “仁” 的典范。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