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9 / 17)

加入书签

> 在学术研究中,“多闻多见” 作为基础认知的作用同样明显。学者在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时,首先需要通过 “多闻”(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已有成果、存在争议;通过 “多见”(开展实地调研、进行实验观察)获取一手数据与资料。这些 “多闻多见” 所积累的基础认知,是学者进行深度研究的前提 —— 只有了解了 “前人研究了什么”“现有问题是什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若缺乏这些基础认知,学者的研究便会陷入 “无的放矢” 的困境,要么重复前人的研究,要么提出脱离实际的问题,无法为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之所以强调 “知之次也”,正是为了提醒求知者:既要重视 “多闻多见” 的基础作用,避免陷入 “眼高手低” 的误区(认为可以跳过基础认知直接达到高层次认知);也要认识到 “多闻多见” 并非求知的终点,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应向更高层次的认知迈进。

(二)“知之次也” 的局限性:“多闻多见” 难以触及事物本质

“知之次也” 同时指出了 “多闻多见” 的局限性 —— 它主要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认知层面,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

从 “多闻” 的局限性来看,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的知识,往往经过了他人的筛选、加工与解读,可能存在片面性或偏差,求知者若仅依赖 “多闻”,容易陷入 “二手知识陷阱”,无法直接接触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 “多闻”(阅读历史教材、听老师讲课)了解某一历史事件,但教材与老师的讲解往往会根据特定的视角或教育目标,选择性地呈现历史信息,忽略一些细节或不同立场的观点。若学生仅满足于 “多闻” 的知识,便无法全面、客观地认知历史事件的本质,更无法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只有通过 “多见”(查阅原始史料、对比不同历史文献),才能接触到更真实的历史信息,进而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影响。

从 “多见” 的局限性来看,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的知识,往往具有具体性、情境性的特点,难以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也无法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例如,农民通过 “多见”(长期的种植实践)知道 “在春季播种水稻、夏季浇水施肥、秋季收获”,但他们可能无法解释 “为何春季适合播种”(涉及气候学、植物生理学的规律)“浇水施肥的科学原理”(涉及土壤学、营养学的知识)。这种 “多见” 的知识仅适用于特定的地域与作物,无法推广到其他地区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无法形成系统的农业科学理论。只有通过 “多闻”(学习农业科学理论),才能将 “多见” 的经验上升为普遍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指导更广泛的农业生产实践。

在科学研究中,“多闻多见” 的局限性同样存在。例如,早期的天文学家通过 “多见”(观测星辰运行),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数据,知道 “太阳、月亮、行星的运行轨迹大致固定”,但他们无法解释 “为何这些天体能保持稳定运行”“运行轨迹为何会发生细微变化”。这种停留在现象层面的 “多见” 认知,无法触及天体运行的本质规律。直到牛顿通过 “多闻”(学习数学、物理学知识)与深度思考,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才从本质上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将天文学研究从现象描述推向了理论分析的更高层次。若仅依赖 “多见” 的观测数据,天文学便无法实现从 “经验科学” 到 “理论科学” 的跨越,也无法为后续的航天技术、宇宙探索提供理论支撑。

(三)更高认知层次:从 “多闻多见” 到 “知其所以然” 与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