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8 / 17)
“多见” 的实习与工作经验。进入企业后,他们往往习惯于照搬理论知识制定方案,却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市场需求、团队能力、资源限制),导致方案无法落地,不仅浪费了企业资源,也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例如,某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为企业制定推广方案时,照搬课本中的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视广告、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全方位推广,却未考虑到企业的预算有限、目标客户更集中于某一特定渠道,最终导致推广效果不佳,方案被企业否定。
与 “纸上谈兵” 相对的,是 “经验主义” 的陷阱。一些人拥有丰富的 “多见” 经验,却忽视 “多闻” 的理论学习,习惯于凭借过往经验做出判断,拒绝接受新的知识与理念,最终因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中,一些老工匠拥有精湛的手工技艺(“多见” 经验),却拒绝学习现代智能制造技术(“多闻” 知识),认为 “手工制作比机器更精准”。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这些老工匠的手工技艺逐渐失去竞争力,他们所坚守的 “经验” 也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效率、精度、标准化的需求,最终只能面临失业的困境。
在科技领域,“经验主义” 同样会阻碍创新与发展。例如,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一些传统手机制造商拥有丰富的功能机生产经验(“多见”),却忽视对智能手机相关技术(如触摸屏技术、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的 “多闻” 学习,坚持认为 “功能机更耐用、更符合用户需求”。最终,这些制造商因无法跟上智能手机的发展潮流,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甚至退出市场。诺基亚便是典型案例 —— 它曾凭借功能机的生产经验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却因忽视智能手机技术的学习与研发,最终被苹果、三星等企业超越,逐渐淡出手机市场。
这些案例都表明,“多闻” 与 “多见” 的失衡会导致求知与实践的失败。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 “多闻” 的指导下开展 “多见”,在 “多见” 的实践中深化 “多闻”,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走上科学的求知与发展之路。
五、“知之次也”:孔子对求知层次的理性认知
在提出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后,孔子补充道 “知之次也”。这一表述并非对 “多闻多见” 的否定,而是对求知层次的理性认知 —— 它既肯定了 “多闻多见” 作为求知基础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为求知者指明了更高的认知目标。
(一)“知之次也” 的内涵:“多闻多见” 是求知的基础层次
“知之次也” 中的 “次”,意为 “次要”“基础”,并非 “低劣”。孔子认为,通过 “多闻多见” 获取知识,是求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层次 —— 它为更高层次的认知(如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提供了素材与支撑,但尚未达到认知的最高境界。
从认知规律来看,“多闻多见” 确实是求知的起点。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始于对外部信息的接收与积累(“多闻多见”),再通过思考、分析、归纳,逐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例如,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通过 “多闻”(听父母讲解、听老师授课)与 “多见”(观察身边的事物、参与简单的活动)积累基础认知 —— 知道 “太阳从东方升起”“植物需要浇水才能生长”“与人交往要礼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对这些基础认知进行深入思考,探究 “太阳为何从东方升起”“植物浇水后如何吸收水分”“礼貌交往背后的道德原则”,逐步进入更高层次的认知。若缺乏 “多闻多见” 的基础认知,儿童便无法开展更高层次的思考,认知发展也会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