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论孔子眼中的圣人与有恒者(4 / 8)

加入书签

,即便付出了再多的努力,也难以达到目标。

那么,“有恒者” 具体要坚守哪些方面呢?从孔子的论述来看,首先要坚守道德准则。“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这句话指出了三种违背 “有恒” 的行为:本身没有却装作拥有,本身空虚却装作充实,本身贫困却装作富足。这些行为的本质是虚伪、不诚信,违背了 “仁” 与 “信” 的道德准则。因此,“有恒者” 首先要坚守诚信,不虚伪、不欺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有恒者” 要坚守学习与修身的习惯。孔子一生 “学而不厌”,即便到了晚年,仍在不断学习《易》,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自我描述,便是 “有恒” 学习与修身的生动体现。“有恒者” 要像孔子那样,将学习与修身作为终身的事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知识水平。此外,“有恒者” 还要坚守善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长期坚持行善,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是 “有恒者” 的典范。例如,明代的宋濂,家境贫寒,却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他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明代着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清代的曾国藩,年轻时并非天资聪颖,却通过 “日课十二条”,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长期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晚清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这些人物的成功,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源于他们对 “恒” 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能够做到持之以恒,普通人也能在修身、治学、立业等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现代社会,“有恒者” 的理念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许多人容易陷入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做事情往往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到底。而 “有恒者” 的理念,恰恰提醒我们要保持耐心与毅力,在修身、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坚守初心、持之以恒。例如,在学习方面,“有恒者” 能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长期坚持执行,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最终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工作方面,“有恒者” 能够专注于自己的职业领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不轻易跳槽,最终成为行业内的专家;在修身方面,“有恒者” 能够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身的缺点,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 “有恒者” 的存在,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能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违背 “有恒” 的现实警示

孔子在提及 “有恒者” 时,特别指出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三种违背 “有恒” 的典型行为,更对后世之人提出了深刻的警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若存在 “亡而为有”(无中生有)、“虚而为盈”(空虚装充实)、“约而为泰”(贫困装富足)的行为,便很难做到 “有恒”,因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虚伪、不诚信,违背了道德修养的根本原则。

“亡而为有”,即本身没有某种能力、知识或财富,却装作拥有。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它源于人们的虚荣心与功利心。例如,在学术领域,一些学者为了评职称、获荣誉,不惜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装作自己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在职场中,一些人为了获得晋升机会,不惜夸大自己的工作业绩,编造虚假的工作经历,装作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羡慕,不惜吹牛、炫耀,装作自己有显赫的家世、广阔的人脉。这些 “亡而为有” 的行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