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论孔子眼中的圣人与有恒者(3 / 8)

加入书签

零星记载中窥见其核心特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这句话表明 “善人” 的道德修养高于 “有恒者”,他们能够长期坚持行善,却又因未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而难以得见。此外,孔子曾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这说明 “善人” 若从政,能够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与善政,消除残暴的行为,使社会达到较为和谐的状态。他们虽不能像圣人那样在短时间内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却能以持久的道德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善社会风气。

“善人” 与 “圣人” 的区别在于,圣人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有卓越的智慧与领导才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推动社会进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 “善人” 虽有高尚的道德,却缺乏圣人那般的功业与影响力,他们的善行更多体现在个人层面或局部范围内。“善人” 与 “君子” 的区别则在于,君子注重以 “礼” 规范言行,强调 “克己复礼为仁”,将道德修养与礼仪规范紧密结合;而 “善人” 更侧重于内心的善良与道德行为的自然流露,不刻意追求礼仪的形式,却能在行动中自然体现 “仁” 的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被后人视为 “善人” 的人物。例如,东汉时期的郭巨,为了供养母亲,不惜准备埋掉自己的儿子,虽其行为在现代看来有些极端,却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与无私的爱,是古代社会中 “善人” 的代表之一;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不仅自身道德高尚,还积极兴办教育、救济灾民,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 “善” 的理念,虽未达到圣人的境界,却也成为后世敬仰的 “善人” 典范。这些人物虽身处不同时代,却都以自身的善举影响着周围的人,为社会道德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现代社会,“善人” 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鼓励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善成德,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改善社会。例如,那些长期参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他们不计回报,默默奉献,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书籍、为孤寡老人提供照顾、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他们便是现代社会中的 “善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的普通人,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看到不文明行为时勇敢制止,他们的行为虽平凡,却也是 “善” 的体现。这些 “善人” 的存在,让社会充满了温暖与正能量,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有恒者:普通人修身立德的起点

在感慨圣人、善人难以得见后,孔子将目光投向了 “有恒者”,并认为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这表明 “有恒者” 是一种更贴近普通人、更易实现的人格境界,也是普通人修身立德的重要起点。那么,“有恒者” 究竟是指什么?它又具有怎样的内涵与价值呢?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恒者” 是指能够长期坚持某种道德准则或行为习惯,不轻易改变、不半途而废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圣人的至高境界、君子的全面修养、善人的高尚品德,却能以 “恒” 为核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坚守道德、践行善举,成为社会道德的稳定基石。

孔子对 “有恒者” 的重视,源于他对人性与道德实践的深刻认知。他深知,道德修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坚持的过程。许多人在最初或许有向善之心、修身之志,却往往因缺乏毅力而半途而废,最终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因此,孔子认为,能够做到 “有恒”,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他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以 “为山”“平地” 为喻,形象地说明了 “有恒” 的重要性。无论是修身还是做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若半途而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