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无隐之教:夫子的赤诚(6 / 7)
家观察、讨论,最后得出 “距离太远” 的结论,这种 “按需学习” 与孔子 “因材施教” 的 “无隐” 精神相通。
对教育环境的启示:从 “封闭灌输” 到 “开放共享”。孔子公开传授 “王官之学” 的行为,在今天表现为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某教育平台将北大、清华的课程免费开放,农村学生通过手机就能听课,某贫困县的高考状元说 “是那些网课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
这种 “知识无壁垒” 的实践,正是 “无隐” 精神在数字时代的体现,证明教育的本质是分享而非独占,就像孔子把杏坛变成开放的学堂,现在的教育也应拆除围墙。
八、历史人物的无隐实践: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
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与 “无隐” 异曲同工。他自称 “精神助产士”,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诘问让对方发现真理。如与欧绪弗洛讨论 “何为虔诚”,不断追问 “虔诚是因为神喜爱,还是神喜爱才虔诚”,让欧绪弗洛自己意识到矛盾。
有次教弟子 “正义”,他不定义,而是让弟子列举 “正义的行为”,再一一反驳:“偷盗是正义吗?”“欺骗敌人是正义吗?” 通过层层追问,让弟子接近本质。这种 “隐答案显过程” 的方法,与孔子 “叩其两端而竭焉” 的问答法惊人相似,证明 “无隐之教” 是人类共同的教育智慧。
朱熹的 “书院讲学”,延续 “无隐” 的开放性。他在白鹿洞书院 “与四方来学之士讲学不倦”(《宋史?朱熹传》),无论出身贵贱都可听课。有个砍柴的农夫站在窗外听,朱熹见他冻得发抖,便请进屋内,还给他一杯热粥,说 “有疑即问,无妨”。
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不设 “秘传条款”,而是公开 “为学之序”“修身之要”,贴在书院门口。某次农夫请教 “格物致知”,他用 “种田需知时节、土壤” 的比喻讲解,尽显 “按需传授” 的智慧,让 “无隐之教” 在南宋的山林间开花结果。
蔡元培的 “兼容并包”,是 “无隐” 在近代的发展。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主张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聘坚守文言文的黄侃;既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开课,也让宣扬君主立宪的辜鸿铭任教。
有次黄侃在课堂上骂胡适 “白话文不通”,胡适听说后,反而去听黄侃的课,还说 “季刚(黄侃字)先生的小学(文字学)功底,我不如”。这种 “不隐不同” 的教育态度,比刻意筛选更显 “无隐” 的真谛 —— 教育应提供多元视角,而非单一答案。
九、无隐之教的终极意义:心灵的相通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的终极意义,是实现师生 “心灵的相通”。这种相通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精神的共鸣 —— 孔子将自己的困惑、坚守、感悟毫无保留地展现,弟子们则以信任、思考、践行回应,形成 “教学相长” 的良性循环。
就像子贡在卫国为官时,处理 “父子争讼”,想起夫子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的话,不是简单判谁对谁错,而是让父子回忆 “小时候父亲抱儿子过河” 的往事,最终和解。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正是 “无隐之教” 的魅力。
从孔子的杏坛到当代的教育,这种精神始终未变:教师的 “无隐” 是放下权威的真诚,学生的 “无惑” 是敞开心扉的领悟;“无隐” 不是知识的堆砌,是智慧的点燃;不是答案的给予,是思考的唤醒。就像孔子与弟子在杏坛下的对话,没有刻意的遮掩,没有功利的保留,只有 “如切如磋,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