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师道的寻常之光(3 / 8)
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回来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种对非儒家学者的推崇,体现了 “必有我师” 的开放心态 —— 智慧不分学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对比 “唯我独尊” 的傲慢,更显 “必有我师” 的价值。《论语?宪问》记载 “原壤夷俟”,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却伸着腿坐着迎接他,态度傲慢无礼。孔子批评他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这种傲慢使他失去了学习他人的可能 —— 就像蒙眼的马,看不到路边的青草。
而孔子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即使面对地位低微者也能虚心请教。《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郯子来朝”,郯国是小国,郯子却精通古代官制,讲述 “少皞氏以鸟名官” 的典故。孔子听说后,“见于郯子而学之”,回来后对弟子说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这种谦逊使他能不断丰富知识,就像海绵吸水,不分清水浊水,先吸收再过滤。
三、择其善者而从之:积极的学习实践
“择其善者而从之” 的 “善”,涵盖品德、能力、言行等多方面。《说文解字》“善,吉也”,指美好、有益的特质。孔子的 “择善” 不是盲目模仿,而是有选择的吸收。《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强调不臆测、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这种理性态度使 “择善” 避免了盲从。
他向子产学习 “宽猛相济” 的执政理念。子产治理郑国时,刚开始 “为政过于宽大,国人多盗”,后来 “乃峻其刑”,有人批评他严苛,他说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评价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并将这种理念融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的主张中 —— 用道德引导(宽),用礼法约束(猛),实现 “有耻且格”。
“择善而从” 的具体实践,体现在孔子对弟子优点的吸收。颜回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有次做饭时被子贡误会偷吃,他不辩解,等孔子查明真相后,只说 “吾平生未尝迁怒,今岂因一餐饭而改之?” 这种涵养让孔子深受触动,多次在讲学中说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并以他为榜样,教育其他弟子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贡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善于处理政务和外交。有次鲁国受到齐国威胁,子贡主动请缨出使,先说服齐国放弃攻鲁,再挑起吴齐战争,最后让晋国趁机称霸,“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手段之高明连孔子都赞叹。此后讨论治国时,孔子常听取他的意见,如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这种互动中双方都在 “择善”—— 子贡学习夫子的道德追求,孔子借鉴子贡的务实策略。
“择善” 的过程包含 “观察 — 判断 — 践行” 三个环节:
观察:孔子在卫国时,观察到公子荆 “善居室”(《论语?子路》)。公子荆刚开始有一点财产就说 “苟合矣”(差不多够了),再多一点就说 “苟完矣”(差不多完备了),富足后就说 “苟美矣”(差不多完美了)。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让孔子深受启发。
判断:他判断 “善” 的标准是 “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不符合道义的 “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