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师道的寻常之光(2 / 8)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 “哂之”;冉有说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说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轮到曾皙,他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长叹一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这便是 “三人行” 中弟子启发老师的例证 —— 曾皙的志向让孔子反思自己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执着,原来在治国之外,还有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的境界。学习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互动,正如《礼记?学记》“教学相长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
对比 “独学而无友” 的局限,更显 “三人行” 的价值。《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容易陷入偏见 —— 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而 “三人行” 能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打破认知盲区。
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弟子们 “陈蔡绝粮” 仍 “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当时子路饿得拄着剑站不稳,抱怨 “君子亦有穷乎”;子贡主张 “且往见楚君” 求援;颜回却平静地说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三人不同的反应让孔子深受触动,他借此给弟子们讲 “君子固穷” 的道理,这种 “同伴学习” 的模式,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生动实践。
二、必有我师:智慧的普遍性认知
“必有我师” 的 “必” 字,体现孔子对智慧普遍性的坚定信念 —— 无论他人身份如何,必然有值得学习之处。《论语?子张》记载子夏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这句话在孔门弟子中广泛流传,成为共识。
这种信念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相近,后天习惯导致差异,但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优于他人的 “习”,这些 “习” 便是 “师” 的所在。就像山林里的树木,松树耐寒,柳树耐湿,各有其长,不能说哪种树绝对优越。
孔子眼中的 “师” 不拘一格:
可以是品德高尚者,如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在卫国政治清明时做官,混乱时就隐居,孔子称赞他 “君子哉蘧伯玉”,并向他学习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处世之道。
可以是技艺精湛者,如乐师挚 “鼓琴瑟” 技艺高超,孔子向他学习音律,《论语?微子》记载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可见乐师们分散后,孔子仍怀念他们的技艺。
甚至可以是反面教材,如季氏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让孔子反思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从其错误中汲取教训,更加坚定 “克己复礼” 的决心。
“必有我师” 的认知,打破了 “权威崇拜” 的桎梏。春秋时期 “天子、诸侯、大夫” 构成的等级制度,使知识传授也带有等级色彩 —— 天子向诸侯传 “王法”,诸侯向大夫传 “邦典”,平民几乎没有学习机会。孔子却认为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他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告诫他:“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