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雅言:诗书礼的声音(3 / 7)
无仪,不死何为”)表达对无礼者的批评,既尖锐又不失文雅,方言的直白则可能显得粗俗。
《诗》用雅言的传统,影响后世的诗歌创作。汉代 “乐府诗” 需合 “乐府官话”(继承雅言)才能演唱,《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的押韵,与《诗经》的雅言韵律一脉相承;唐代律诗的押韵遵循 “官韵”(《切韵》系统),与雅言的规范一致,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 “下”“来” 虽不押韵(古音押韵),却符合唐代官话的语音系统;直至今天,普通话朗诵唐诗仍能体会其韵律美,证明统一语言对文学传承的重要性,这与孔子用雅言教《诗》的初衷一致。
三、《书》用雅言:历史智慧的准确传递
《尚书》作为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记载了唐虞至商周的重要史事(如 “尧典”“汤誓”“牧誓”),是孔子 “述而不作” 的重要依据。这些文献最初用 “古雅言” 写成,经过数百年流传,若不用雅言讲授,极易因方言差异导致误读,如 “天命” 在雅言中是 “上天的命令”(政治概念),而某些方言可能曲解为 “吉凶祸福”(迷信概念),失去其原有的政治内涵。
孔子对《尚书》的解读,依赖雅言的准确词汇。《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德” 在雅言中特指 “大德”(如尧的 “钦明文思”),孔子在讲授时强调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正是基于雅言对 “俊德” 的理解 ——“亲九族” 是 “仁” 的起点;若用方言将 “俊德” 解为 “才能”,则失去其伦理意义。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 在雅言中是 “道义之心”,孔子将其发展为 “仁” 的思想,告诫弟子 “道心者,仁也,需精一守中”;而齐地方言将 “道心” 称为 “天心”,易与 “天命” 混淆,孔子特意用雅言辨析 “道心在人,天命在天,不可混为一谈”。
“《书》用雅言” 的核心是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论语?为政》“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孔子感叹历史记载的缺失,而雅言作为规范语言,能减少文献传抄中的误差。他整理《尚书》时,“删其繁重,取其切于教化者”(《汉书?艺文志》),用雅言统一术语,如将不同版本中的 “德”“得” 统一为 “德”(雅言中 “德” 指品德,“得” 指获得),确保弟子能准确把握 “三代之治” 的智慧。
《尚书?商书?汤誓》记载商汤伐桀的誓师词:“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孔子用雅言讲解时,特别强调 “天命” 不是宿命,而是 “民心所向”,因雅言中 “天” 与 “民” 相通(《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若用方言将 “天命” 解为 “天帝的命令”,则会歪曲汤武革命的正义性,这正是孔子坚持用雅言的原因 —— 历史的真相依赖语言的准确传递。
对比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更显《书》用雅言的必要性。诸子百家各用方言着书,导致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墨家用语 “兼爱”“非攻” 带有鲁南方言特色,道家 “道”“自然” 的表述受楚地方言影响,法家 “法”“术”“势” 的术语则有三晋方言印记;而孔子用雅言传《书》,为儒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术语基础,如 “德”“礼”“仁” 等核心概念在雅言中保持稳定,使儒家学说能跨越地域传播。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 “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强调语言对思想的决定作用,这正是对孔子 “《书》用雅言” 传统的继承。当《尚书》的 “明德慎罚” 通过雅言准确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