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求富与从心:夫子的取舍(6 / 9)

加入书签

“可求” 与 “从好” 更广阔的格局。他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宋史?范仲淹传》),任参知政事时推行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试图通过改革实现 “行道” 的理想;获俸禄后 “置义田千亩,以赡族人”(《范文正公义田记》),规定 “族中子弟有嫁娶者,给钱二十千;丧葬者,给钱三十千”,将 “可求之富” 转化为 “所好” 的公益实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怀使财富成为践行道义的工具:他 “在杭兴水利,疏西湖,溉田千顷”(《宋史?范仲淹传》),用俸禄资助公共工程;“帅邠州,作大顺城,以拒西夏”(《宋史?范仲淹传》),将财富用于国防建设。他晚年 “居邓州,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范仲淹答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宋史?范仲淹传》),证明精神追求能超越物质欲望,其财富观已超越个人得失,达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儒家理想。

张謇的 “实业救国”,在近代转型中融合求富与从心,赋予传统义利观新的时代内涵。清末他 “以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却在甲午战败后 “弃官从商”,因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张謇全集》)—— 将 “可求” 的财富追求与 “从好” 的救国理想结合。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章程规定 “厂中盈余,除提存保险公积金外,分十三股:以六股为股东红利,三股为办事者花红,四股为地方公益”(《大生纱厂章程》),明确财富分配兼顾股东、员工与社会;他提出 “父教育,母实业” 的主张,用纱厂利润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所办实业、教育、慈善等事,经费皆取诸大生”(《张謇传》)。张謇说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日记》),这种 “所好” 已超越个人,与孔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相通,证明传统义利观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

六、“执鞭之士” 的现代诠释:职业尊严与价值重构

“执鞭之士” 在当代的多元象征,是 “正当职业皆可敬” 的平等理念。无论是快递员、环卫工人还是流水线工人,只要通过劳动获利,都值得尊重。“快递小哥” 汪勇在 2020 年疫情期间,从 “一个人接送医护” 到 “组织 30 人志愿者车队”,再到 “建立餐食供应链,每天供餐 1.5 万份”(《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守护抗疫医护的凡人英雄》),既通过服务获得合理收入(可求),又践行社会责任(从好),被评为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环卫工人李萌 “放弃白领工作,选择环卫事业”,负责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的清扫,“每天步行 3 万步,清运垃圾 16 桶”(《全国劳动模范李萌:用扫帚书写青春》),获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她的话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正是对 “执鞭之士” 精神的现代诠释。

职业平等的制度保障与社会认同,持续打破 “执鞭” 的贵贱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为职业平等提供法律基础;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培养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 “执鞭” 类职业的社会地位。北大毕业生陈生 “放弃公务员岗位,卖猪肉创立壹号土猪品牌”,建立 “屠夫学校” 培养专业人才,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北大屠夫陈生: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名校博士黄文秀 “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