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6 / 7)

加入书签

脑就能聆听清华附小的语文课;“慕课”(mooc)让大学生能学习哈佛《正义》课、耶鲁《基础物理》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通过 “国培计划” 每年培训百万乡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西藏那曲的学生通过 “双师课堂” 与成都七中同步上课,新疆喀什的孩子通过 “空中课堂” 学习绘画,这种 “天涯若比邻” 的教育共享,让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知识的理想,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质的飞跃。

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 “才能” 的多元边界。“职业教育法” 明确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约 1000 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现代农业带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 “直播电商” 专业培养出乡村振兴主播。这些实践打破 “唯有读书高” 的单一成才观,正如孔子教弟子 “六艺” 既有 “礼乐” 修养,也有 “射御” 技能,当代职业教育正是这种 “多元成才” 理念的延续。

七、束修的象征: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

“束修” 在当代的象征意义,是 “教育成本” 的公平分担。从 “义务教育免学费” 到 “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 “普惠性资助 + 专项资助” 体系:学前教育 “入园资助”,义务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2023 年覆盖 3800 万学生),高中 “国家助学金”,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发放超 400 亿元)。“希望工程” 30 多年来资助 600 多万贫困学生,“春蕾计划” 帮助 380 多万女童入学,这些行动延续着孔子 “未尝无诲” 的精神 —— 教育公平不该让家庭独自承担,而需全社会共同托举。

“束修” 的精神内核,是 “教育机会” 的实质平等。当前城乡、校际差距仍客观存在,“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正通过 “教师轮岗”(如北京东城区每年轮岗教师占比 15%)、“名校集团化办学”(如上海 “建平教育集团” 带动 12 所薄弱校)、“优质资源共享”(如杭州 “名校 + 新校” 模式)缩小差距。云南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通过后,山区学校的操场铺上了塑胶,实验室配备了新仪器,孩子们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上计算机课。这种努力让每个孩子不仅 “有学上”,更能 “上好学”,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对每个带着束修的学生敞开大门,当代社会也在努力为每个孩子敞开优质教育的大门。

“束修之外” 的教育温度,永远体现在教师的奉献中。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13 年送出 2000 多名女大学生,身患 23 种疾病仍每天凌晨 5 点起床陪学生早读,她说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深处任教 36 年,从 “支姐姐” 变成 “支妈妈”,教过 1000 多名学生,她说 “我愿意做一轮明月,照亮山里孩子的路”;西藏墨脱的教师桑杰曲巴扎根边疆 20 年,背着学生蹚过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上学,他说 “只要有一个孩子,我就不会离开”。这些教师的付出超越了物质回报,正如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育的温度正来自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

八、教育的本质:超越束修的心灵相遇

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本质,是 “心灵的相遇”—— 学生带着求知的诚意,教师怀着育人的热忱,在知识的传递中实现灵魂的对话。颜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种师生间的精神共鸣,与束修的多少毫无关系;宰我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