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5 / 7)

加入书签

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汉书?儒林传》)。平民子弟只要 “好文学、敬长上”,便可进入太学,学费由政府承担,学成后按成绩授官。如匡衡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通过太学 “射策甲科”,最终官至丞相,成为 “有教无类” 的生动例证。这种制度设计,让教育公平从私人讲学走向国家治理。

唐代的科举制度,以 “考试选才” 深化 “有教无类”。“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的谚语,道出科举对寒门子弟的吸引力 —— 无论出身 “士农工商”,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仕途。王维 “九岁知属辞,十五游学长安,开元十九年进士擢第”(《旧唐书?王维传》),出身普通官僚家庭;张九龄 “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来自岭南寒门;韩愈 “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旧唐书?韩愈传》),孤儿出身仍中进士。科举虽有 “行卷”“荐举” 等弊端,却使 “教育公平” 从理念走向制度,正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言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种 “贵” 不是出身的贵,而是才能的贵。

宋代的书院教育,是 “有教无类” 的民间高峰。白鹿洞书院 “洞主” 朱熹制定学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白鹿洞书院揭示》)对 “贫不能自存者,皆给之”(《宋史?朱熹传》);岳麓书院 “教养学生,务令随材成就”,“虽里巷之人,亦得听讲”(《宋史?道学传》)。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宋史?陆九渊传》),有一次他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听讲者 “莫不感动至泣”,这种盛况正是 “有教无类” 的吸引力 —— 教育不问出身,只问初心。

六、有教无类的当代诠释:从束修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的普及,是 “有教无类” 的现代制度化实现。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006 年修订为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从法律上彻底废除 “束修” 的物质门槛。政府承担起 “未尝无诲” 的责任,通过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3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每生每年 650 元、初中 850 元,确保每个孩子 “有学上”。这种制度设计,让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理想,在两千多年后成为现实。

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 “无类” 的深度延伸。针对残障儿童的 “特殊教育学校” 全国已有 2314 所(2022 年数据),“随班就读”“送教上门” 等模式覆盖所有适龄残障儿童。盲童通过盲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聋童通过手语 “聆听” 老师讲课,自闭症儿童通过 “应用行为分析” 训练融入集体。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培养出全国首位聋人博士周晔,她翻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影响了无数人;浙江 “星宝上学” 项目通过 “影子老师” 陪伴自闭症儿童适应校园,让 “有教无类” 覆盖到最边缘的群体,正如孔子对 “言语迟钝” 的曾参仍耐心教诲,当代教育也在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远程教育的兴起,打破 “地域” 的最后壁垒。“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汇聚 4.4 万节优质课程,覆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平板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