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丧侧之食:未饱的敬意(5 / 7)

加入书签

,给丧葬钱”,其制度设计中便包含对 “慎终” 的重视,与 “未饱” 精神相通。

清代的戴震,以朴学实践 “未饱” 的实证精神。他在《孟子字义疏证》中说:“理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认为 “理” 源于 “情”,“未饱” 正是 “情之不爽失” 的体现 —— 哀戚之情不爽失,故饮食有节制。戴震在叔父丧礼中,“衰绖持丧,凡丧礼之仪,一准《仪礼》,乡邻皆叹其知礼”(《戴震年谱》),其饮食 “每日一饭一菜”,严格践行 “未饱” 规范。这种将情感与礼仪结合的实践,体现了清代朴学 “实事求是” 与儒家 “以情代理” 的融合。

六、“未饱” 的现代回响:传统与当下的对话

当代丧礼虽日趋简化,“未饱” 精神仍以默契形式存在。殡仪馆的告别仪式上,参与者多 “面色凝重,饮食简素”,即使设有答谢宴,也多 “食不言”“不劝酒”,与孔子 “未尝饱也” 的精神相通。江苏苏南的 “丧葬宴席” 多为 “八大碗”,数量少于喜宴的 “十大碗”,菜品以 “素什锦”“豆腐羹” 为主,荤菜仅 “红烧肉” 一道且量少,体现 “饮食节制”;安徽徽州的 “丧宴” 称 “豆腐饭”,主菜是 “一品豆腐”,取 “清白” 之意,辅以 “炒青菜”“冬瓜汤”,宾客多 “浅尝辄止”,无人追求饱足。

现代殡葬礼仪中的 “守灵” 习俗,延续了 “未饱” 的情感逻辑。守灵时,亲友 “彻夜不眠” 陪伴逝者,饮食多为 “简餐”—— 北方常见 “馒头、咸菜、小米粥”,南方多为 “米饭、豆腐、青菜”,避免大鱼大肉的油腻。上海的 “社区殡葬服务” 中,志愿者会提醒家属:“守灵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饱,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利于保持清醒陪伴。” 这种提醒将传统 “未饱” 精神转化为现代关怀,使其更易被接受。

不同民族的丧葬饮食习俗,虽形式各异,却共享 “未饱” 的内核。藏族的 “天葬” 后,丧家会请亲友喝 “酥油茶”,配 “糌粑”,量少而简,象征 “生死轮回,饮食如常却心有节制”;回族的 “殡礼” 后,“阿訇带领亲友念‘都阿’,然后吃‘油香’(油炸面食),每人仅一块,不劝食”(《中国回族大辞典》),体现 “节哀” 与 “分享” 的结合;苗族的 “葬后宴”,用 “酸汤鱼”“糯米饭” 待客,虽有荤腥,但 “席间不笑不闹,每人进食不超过三碗”,其节制与孔子 “未饱” 异曲同工。

现代殡葬改革中,“未饱” 精神以新形式延续。网络悼念平台上,网友通过 “献花”“点烛” 表达哀思,虽无实体饮食,但其 “留言多凝重,少嬉闹” 的默契,与 “未饱” 的情感节制相通;环保葬(树葬、海葬)后的追思会,多采用 “茶话会” 形式,饮品为 “清茶”,点心为 “素饼干”,体现 “简素” 原则;“生前预嘱” 的推广,鼓励人们 “身后事从简”,其 “不铺张” 的理念,与 “未饱” 的节制精神一致。

七、心理学视角:“未饱” 背后的共情机制

现代心理学的 “共情理论”,为 “未饱” 提供了科学解释。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提出,“共情能力” 包含 “识别他人情绪”“换位思考”“适当回应” 三个层次,孔子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完美契合这三层:识别丧家的哀痛情绪,换位思考 “若我丧亲,愿人饱食乎”,以 “未饱” 适当回应,正是高情商的表现。这种能力对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正如戈尔曼所言:“共情是所有利他行为的基础。”

神经科学的 “镜像神经元” 发现,揭示了 “未饱” 的生理基础。1992 年,意大利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