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启悱之间:夫子的教法(3 / 6)
子以自强不息”,知识是 “天行健” 的现象呈现,思维是 “自强不息” 的本质能力。
“举一反三” 的前提是 “触类旁通”。孔子教弟子 “学《诗》”,不仅是背诵字句,更要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诗经?邶风》)中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的描写,领悟母亲养育的辛劳,这是从诗到孝的迁移;从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商颂》)中 “民所止息” 的意象,领悟为政需以民为本,这是从诗到政的迁移。子夏 “巧笑倩兮” 的领悟尤为典型:从 “绘事后素”(绘画需先有洁白的底子)类推到 “礼后乎”(礼需以仁为基础),实现了从艺到礼的跨越,这种迁移正是 “举一反三” 的精髓。
“不复也” 不是放弃,而是更高的要求。孔子认为,若学生无法举一反三,重复讲授只会使其依赖被动接受,形成 “等着喂” 的思维惯性,不如暂停以促其主动思考。就像教孩子走路,扶着走不如放手让其尝试,摔倒后的反思比持续搀扶更有价值。《论语?先进》中子路 “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做吗),孔子答 “有父兄在”(需考虑长辈);后见冉有问同样问题,答 “闻斯行之”(可以去做)。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促使弟子思考差异背后的原因 —— 子路勇猛需约束,冉有谨慎需鼓励,这种 “不复也” 的智慧:不直接解释,而让弟子自己领悟 “因材施教” 的深意。
“举一反三” 的现代诠释是 “批判性思维” 与 “迁移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做中学”,强调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并迁移应用,如从 “制作风筝” 中学习空气动力学,再将原理应用于 “帆船设计”,与 “举一反三” 相通;布鲁纳的 “发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如从 “加法” 发现 “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加法”,也是对 “举一反三” 的发展。当代课堂中的 “项目式学习” 更显其精髓:让学生从 “水的净化” 联想到 “空气净化” 的相似原理,从 “桥梁承重” 迁移到 “建筑结构” 的设计,这种跨情境的思维迁移,正是 “举一反三” 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四、孔门中的启发实例:教学相长的生动图景
孔子与颜回的 “仁之辩”,展现 “愤悱启发” 的深度。颜回问 “仁”,孔子答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见颜回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席子(处于 “愤” 的状态 —— 已知核心是 “克己复礼”,却想知具体条目),便补充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眼中一亮,回应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不聪慧,愿照此践行),从 “愤” 到 “悟” 的突破,正是启发的成效。这种对话中,孔子的 “启” 与颜回的 “发” 相互促进 —— 颜回的深入追问促使孔子细化阐释,孔子的精准点拨推动颜回领悟深化,如《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孔子与子贡的 “诗之论”,体现 “举一反三” 的妙处。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立刻联想到《诗》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像加工骨角玉石般精益求精,从 “无谄无骄” 的被动约束,类推到 “乐贫好礼” 的主动追求,实现了从德到诗的迁移。孔子赞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往” 是已有的知识(贫富态度),“来” 是新的领悟(治学精进),这种 “告往知来” 正是 “举一反三” 的肯定。
孔子与子夏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