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理想的守望(3 / 7)
”,却因晏婴反对而作罢,最终 “孔子遂行”;在卫国,卫灵公 “问陈于孔子”(询问军事),孔子因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而遭冷遇;在宋国,“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他不得不 “微服过宋”;在郑国,与弟子失散,被人形容为 “累累若丧家之狗”。一次次的希望燃起又熄灭,梦中的周公也从清晰变得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鲁哀公十一年,当孔子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曲阜,看到的是 “季氏僭越”“陪臣执国命” 的残局 —— 季孙氏用 “八佾舞于庭”,孟孙氏在祭祀时唱《雍》诗,这些都是周公礼乐严格禁止的。鲁哀公虽召见他,却 “不能用”;季康子虽咨询政事,却只关心 “军旅之费”。孔子彻底明白,“克己复礼” 的理想在有生之年已难实现,正如他对冉有所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当理想从 “可能” 变为 “不可能”,那个曾在梦中频繁出现的周公,便悄然退出了他的潜意识 ——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 “梦是愿望的达成”,当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更深层的变化藏在 “甚矣,吾衰也” 的叹息里。此时的孔子已近七十,身体的衰老远比理想的破灭更触目惊心:《论语?乡党》记载他 “食不语,寝不语”,或许是牙齿松动、呼吸不畅;“席不正,不坐”,可能是腰背酸痛,需要端正坐姿缓解;“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时的 “变容”,或许因视力昏花,需要更专注才能辨认丧服的等级。生理的衰退带来心理的变化:年轻时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锐气,渐渐沉淀为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从容;曾经 “梦见周公” 时的激动,转化为整理典籍时的沉静。这种变化不是妥协,而是理想主义者与岁月达成的和解 —— 既然无法亲历理想的实现,便选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不复梦见” 后的孔子,把对周公的思念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他给《诗经》分类时,特意将《周南》《召南》放在最前,因为这两组诗 “言王化之基”(《毛诗序》),《关雎》的 “乐而不淫”、《芣苢》的 “勤劳而不怨”,都是周公礼乐教化的成果。修订《尚书》时,他对《周书》的编排格外用心,《牧誓》的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洛诰》的 “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一字一句都标注着周公的功绩。最耗费心力的是《春秋》,他 “笔则笔,削则削”,对鲁隐公至哀公十四年的历史进行褒贬,“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史记?孔子世家》),用 “微言大义” 延续着周公 “褒善贬恶” 的精神。这些工作,让理想从 “梦境” 走进了 “文本”,从 “个人念想” 变成了 “文明遗产”。
四、甚矣吾衰:生命与理想的双重感慨
“甚矣,吾衰也” 的叹息里,藏着孔子对生命节律的敏锐感知。《论语?为政》中他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年龄节点都是对生命状态的精准概括。到了六十八岁,这种感知变得更加细腻:清晨起床整理衣冠时,发现腰带又要收紧一格;翻看竹简时,需要把书简举得更远才能看清字迹;与弟子讨论时,偶尔会忘记刚刚说过的话。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提醒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实现理想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但 “衰” 的不止是身体,更是理想在现实中的式微。孔子年轻时,鲁国虽有 “三桓专权”,但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他还能在太庙中看到完整的礼器,听到纯正的雅乐。中年时,周游列国虽受挫,却仍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