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梦周之叹:理想的守望(2 / 7)

加入书签

“为三坛同墠,北面而立,植璧秉珪,乃告于太王、王季、文王”,祷词中说:“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愿以自身代武王死,这份忠诚让孔子每次读到都 “未尝不流涕也”(《孔子家语?致思》)。而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的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更成为孔子修身的范本 —— 周公洗头时三次握着湿发接待贤士,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回应访客,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被孔子提炼为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的行为准则。

二、梦周公:精神与理想的相遇

春秋时期的人们相信,梦是灵魂与神灵、先祖沟通的桥梁。《周礼?春官?占梦》详细记载了 “六梦”:“一曰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二曰噩梦(惊愕而梦),三曰思梦(思念而梦),四曰寤梦(醒时所忆而梦),五曰喜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并设 “占梦” 官职负责解读,认为 “梦之所见,善恶之征”。孔子的 “梦见周公”,当属 “思梦”—— 因日夜思念而在梦中相见,这种相遇不是虚幻的泡影,而是精神世界里理想的具象化。

孔子梦中的周公,或许有着清晰的面容。《孔子家语?观周》记载他在洛阳 “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或许梦中的周公就穿着这样的礼衣,戴着 “十二旒” 的礼冠,面容温和而庄重。他们的对话可能围绕着具体的礼仪细节:周公讲解 “大射礼” 中 “司射” 如何 “袒决遂”(脱袖、戴扳指、穿护臂),示范 “乡饮酒礼” 中 “主人拜迎宾于门内” 的姿态;也可能探讨治国的根本:周公告诫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强调 “德裕乃身”(《尚书?康诰》),这些对话与孔子 “为政以德” 的理念相互印证,让他在现实中推行仁道时更有底气。

梦见周公的频率,与孔子人生的起伏同步。三十五岁时,他因鲁国内乱奔齐,在齐国听到《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此时对齐景公抱有推行周礼的希望,梦中的周公或许常与他探讨 “韶乐尽善” 的奥秘。五十一岁任中都宰时,他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孔子家语?相鲁》),将周公礼乐初步付诸实践,这段时期的梦境可能最为清晰,周公的笑容或许带着赞许。五十六岁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参与齐鲁夹谷之会,以周礼挫败齐国的阴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此时理想似乎触手可及,梦中的周公或许与他一同检视会盟的礼器,讨论 “以礼治国” 的下一步蓝图。

这些梦境给予孔子的力量,在困厄中尤为明显。周游列国时,他在卫国被匡人围困,“拘焉五日”,弟子们恐慌不已,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份自信,或许正源于昨夜梦中周公的启示 —— 文王的礼乐精神在他身上延续,天不会让这份文脉断绝。在陈蔡之间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份从容,可能来自梦中周公讲述的 “三监之乱” 中坚守的往事,让他明白理想之路本就布满荆棘。

三、不复梦见:理想与现实的疏离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的 “久矣”,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去孔子心中的念想。从五十六岁离开鲁国到六十八岁返鲁,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经历,像一场漫长的消磨:在齐国,景公虽 “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