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圣人的日常(7 / 8)

加入书签

—— 专注于呼吸,觉察情绪而不评判: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流经喉咙,沉入丹田,再缓缓呼出;当焦虑、愤怒等情绪出现时,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它们,不追逐也不排斥。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持续 8 周的正念冥想能增加大脑海马体(负责记忆与情绪调节)的灰质密度,减少杏仁核(负责恐惧反应)的活动,使人更平和,与孔子 “夭夭” 的神情调节异曲同工。瑜伽中的 “正念呼吸法”、心理学中的 “接纳与承诺疗法”,都是对这种智慧的传承。

“燕居空间” 的营造,不必奢华但需 “宁静”。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所言 “室庐有制,贵其爽而倩,古而洁”,现代可布置 “阅读角”—— 一张舒适的椅子,一盏暖光的灯,一个书架,几本常读的书;或设 “茶席”—— 一个小桌,一套茶具,一束野花,减少电子设备干扰。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三把椅”,却写出了《瓦尔登湖》,他说:“我愿意深深地呼吸,享受生活的宁静。” 这与孔子阙里居所的简朴相通,证明燕居的质量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是否能让人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八、燕居的本质:修之于身的自然流露

孔子的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不是刻意训练的结果,而是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的自然。《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种 “不忧、不惑、不惧”,像三足鼎支撑着燕居时的体态与神情 —— 仁者不忧,故 “夭夭如也”;知者不惑,故 “申申如也”;勇者不惧,故二者合一不动摇。正如《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人的燕居,与自然节律相合,就像葵花随太阳转动,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本性使然。

燕居的本质,是 “与自己相处的能力”。《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自省不是自我批判,而是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承认自己会犯错,像孔子 “过则勿惮改”;接纳自己有欲望,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却 “不多食”;明白自己有局限,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自我接纳,让燕居时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就像接纳了不完美的玉石,才能雕琢出温润的光泽。现代心理学中的 “自我关怀”,与这种能力高度契合 —— 对自己友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觉察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燕居时内外合一的基础。

从孔子的燕居到当代人的生活,“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的状态始终是修身的目标。它告诉我们:忙碌时的担当与闲居时的从容,本是一体两面 —— 没有朝堂上的 “克己复礼”,便没有燕居时的 “申申如也”;没有对 “仁” 的追求,便没有 “夭夭如也” 的神情。外在的礼仪与内在的修养,当能和谐统一 —— 就像优美的乐曲,既要有音符的规律(礼),也要有情感的流动(仁)。正如《论语?子张》中子夏所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笃志是 “公堂” 的担当,切问近思是 “燕居” 的修养,二者结合,便是完整的君子人格。

暮色中的阙里,孔子放下手中的《诗经》,起身走到庭院。杏花落在他的肩头,他抬手拂去,动作舒展而温和,像春风拂过花瓣。弟子们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明白:“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不是模仿可得的姿态,而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后的自然绽放。这种燕居之境,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 当我们在忙碌后能舒展身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