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圣人的日常(6 / 8)
“目光炯炯却语气平和”(夭夭)。这种 “言有物,行有格” 的燕居,延续了孔子的内外合一,使稷下学宫成为 “百家争鸣” 的沃土。
汉代的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扬雄传》),其燕居 “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他 “申申如也”,伏案着《太玄》《法言》时 “身如弓张而不疲”,写字的手稳定有力;对来访者 “夭夭如也”,虽口吃却 “每言必中”,耐心解答,像山涧的溪流缓慢却清澈。有一次有人嘲笑他 “作《太玄》不如司马迁作《史记》扬名”,扬雄 “夭夭如也” 地说:“吾书为后世计,非为今世也。” 这种 “安贫乐道” 的燕居,与孔子 “饭疏食饮水” 的简朴相通,都是 “志于道” 的外在表现。
唐代的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新唐书?王维传》),其辋川别业的燕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体态 “申申如也”—— 行走时 “步随流水”,坐时 “身与云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神情 “夭夭如也”,见山花开则 “眉峰舒展”,听鸟鸣则 “嘴角含笑”。他在《竹里馆》中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正是燕居状态的写照:独坐时 “申申” 如竹,弹琴时 “夭夭” 如月。这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燕居,将孔子的燕居精神融入山水,开创了文人燕居的新境界。
宋代的苏轼,“乌台诗案” 后贬谪黄州,燕居时 “幅巾芒屦,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宋史?苏轼传》),“申申如也” 地耕作于东坡 —— 弯腰插秧时 “脊不驼”,直腰休息时 “身如松”;“夭夭如也” 地夜游于赤壁,与友人 “举酒属客” 时 “笑谈古今”,写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有一次他在雪天 “拥毳衣炉火”,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便 “申申如也” 地坐在船头,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种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燕居状态,是孔子 “申申夭夭” 在逆境中的升华 —— 无论顺逆,都能与自己和谐相处。
七、燕居与现代生活:喧嚣中的宁静
当代人的 “燕居”,常被 “碎片化时间” 与 “电子设备” 侵占,难以达到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的状态。工作中的 “996” 使身体长期处于 “战斗姿态”—— 肩膀内扣、颈椎前倾、腰椎承压(非申申);生活中的 “信息焦虑” 使神情时刻紧绷 —— 眉头紧锁、眼神急促、嘴角下撇(非夭夭)。有调查显示,现代人平均每 6.5 分钟看一次手机,燕居时也 “机不离手”,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的木偶。而孔子的燕居智慧提醒我们:“燕居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燕居是感受 “天地大美” 的契机,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松劲,才能弹出和谐的音。
“申申如也” 的现代实践,可从 “身体扫描” 开始 —— 每天花 10 分钟,找个安静的地方躺下,从头顶到脚尖逐部位放松:觉察头皮是否紧绷,眼眶是否酸胀,肩膀是否耸起,腰背是否僵硬,脚踝是否蜷缩,逐一舒缓。这种方法源于佛教的 “观身不净”,被现代心理学改编为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研究表明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与孔子 “申申” 的健康功效一致。有位程序员分享:“每天睡前做身体扫描,原本僵硬的肩膀变软了,睡眠也变好了。”
“夭夭如也” 的当代培养,可通过 “正念冥想” 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