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述古非泥古:传承的智慧(7 / 7)
以解释典故、考证史实为主,不加入主观评论(不作)。这种工作看似 “保守”,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近年来的 “中华经典古籍库” 建设,将古籍数字化(述),却不擅自修改原文或添加现代解读(不作),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得以准确传播。
教育领域,“述而不作” 提醒我们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现代教育常陷入 “重创新、轻传承” 的误区,如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强调 “个性化解读”,忽视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 “经典精读” 课程,要求学生背诵《论语》《道德经》全文,逐字逐句讲解,不急于引导 “创新思考”,而是先让学生 “读懂原文”(述)。这种做法看似 “复古”,却符合孔子 “温故而知新” 的教育理念 —— 只有充分掌握旧知,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科技领域,“述而不作” 表现为对科学传统的尊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基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力学研究(述),并非凭空创造(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述中有作),而非彻底否定。当代的人工智能研究,以图灵机理论、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述),才实现了 AlphaGo 等突破性进展(作)。正如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言 “科学革命是范式的转换,而非从零开始”,“述” 是科学进步的必经之路。
八、传承之链:文明延续的隐秘脉络
从老彭到孔子,从伏生到朱熹,从司马迁到当代的非遗传承人,一条 “述而不作” 的传承之链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条链条的强度,不在于创新的多少,而在于传递的忠实性 —— 每个环节都准确把握传统的核心,又根据时代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孔子删订六经,是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他之前,“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他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六经通过孔门弟子传遍天下,使 “文武之道” 不至于中断。伏生传《尚书》,在秦火之后接续链条,用 “口耳相传” 的方式保住了二十九篇珍贵文献,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 “《尚书》滋多于是矣”。朱熹注四书,为链条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家思想在宋代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影响后世近千年。
这条链条的韧性,在于 “述” 与 “作” 的动态平衡。“述” 确保核心价值的稳定传递:“仁”“义”“礼”“智”“信” 始终是儒家的核心,从《论语》到《四书章句集注》,表述虽变,内涵未改。“作” 则使传统适应不同时代:汉代经学侧重 “天人感应”,服务于中央集权;宋代理学强调 “格物致知”,回应佛道挑战;明代心学主张 “致良知”,简化修行路径。这种 “变与不变” 的辩证,使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这条链条面临新的挑战:文化多样性冲击传统认同,碎片化阅读削弱深度理解,技术革新改变知识传递方式。但 “述而不作” 的智慧仍能提供指引:我们可以用数字技术保存古籍(述),但不应随意篡改原文;可以借鉴外来文化(述),但不应放弃自身传统;可以鼓励创新(作),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承基础上。
孔子 “窃比于我老彭” 的谦逊,蕴含着深刻的文明智慧:传承者与创造者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 因为没有他们,再伟大的创造也会随时间消逝。在这个崇尚 “原创” 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 “述而不作” 的精神 —— 不是拒绝创新,而是在创新中守护那些历经千年检验的价值;不是回望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