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君子不陷:仁与智的辩证(5 / 7)

加入书签

”),孔子识破后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既不失礼,又避免被利用,正是 “不可罔也” 的实践。

战国时期的屈原,面对楚怀王的 “罔”,始终坚守高洁。上官大夫靳尚嫉妒屈原的才华,在楚怀王面前诋毁 “每出号令,屈原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怀王因此疏远屈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虽被流放,却写下《离骚》明志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他可以接受君主的误解(欺),却无法容忍被奸佞操纵(罔)—— 这种 “罔” 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对民生疾苦的漠视。当楚怀王被秦昭王欺骗入秦扣留,屈原 “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最终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以死抗争这种 “罔”。

近代的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展现 “不可罔” 的气节。1948 年,美国为缓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反美情绪,发放救济面粉,朱自清当时患有严重的胃溃疡,体重仅 38.5 公斤,却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这种不被名利所罔的坚守,正是 “不可罔也” 的当代诠释。

这些案例揭示:“可欺” 与 “不可罔” 的区别,在于是否触及仁的底线。善意的误解可以宽容,恶意的操纵必须抗争;暂时的蒙蔽可以忍受,长久的愚弄必须反击。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仁者,既能与不同意见和解,又能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六、仁智双彰:儒家伦理的平衡之道

孔子对宰我的回答,本质上是在阐述仁与智的辩证关系:仁是内核,智是边界;仁是动力,智是方向。这种平衡之道,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从孔子的 “中庸” 到孟子的 “仁智合一”,再到荀子的 “知通统类”,都在强调:没有智慧的仁是盲目的,没有仁爱的智是冰冷的。

春秋时期的子产,完美诠释了仁智双彰。他治理郑国时,既 “作丘赋”“铸刑书”(智)—— 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打破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的秘密法传统;又 “不毁乡校”,允许百姓议政(仁)。有人劝他 “毁乡校以弭谤”,子产答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种 “闻过则喜” 的态度,正是仁与智的结合 —— 以仁心倾听民意,以智慧辨别是非。

现代的钱学森,在回国后展现仁智双彰的担当。1955 年,他突破美国阻挠回到祖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他既领导 “两弹一星” 研发(智),提出 “工程控制论”,解决导弹制导等关键技术;又坚持 “把最好的科研成果献给祖国”(仁),拒绝国外的高薪邀请,说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科研中,他既鼓励创新,又强调 “科研要为国家需求服务”,将个人智慧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正如他所言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这些历史人物证明:仁与智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仁如沃土,滋养智慧的生长;智如阳光,照亮仁爱的方向。正如《中庸》所言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真正的君子,必然兼具这三种品德,在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