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8 / 8)

加入书签

保护文物(鲁之坚守),“修缮太和殿、养心殿等古建筑,修复《千里江山图》等文物”,又推出 “文创产品”“数字故宫”(齐之创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 15 亿元,‘数字故宫’网站访问量超 10 亿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接近 “道” 的生命力。

在教育领域,“齐变至鲁” 要求培养 “德才兼备” 的人才。既教授知识技能(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又培育核心价值观(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鲁变至道” 则需打破应试教育的僵化(如鲁国礼制),实现 “立德树人”(道)。如清华大学的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追求。

在国际关系中,“齐变至鲁” 意味着国家发展不能只靠军事实力,需加强文化软实力;“鲁变至道” 则要求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追求 “天下为公” 的大同之道。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既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齐之包容),“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又倡导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鲁之礼乐),正是 “道” 在当代国际社会的体现。中国援建的 “一带一路” 项目,“已为沿线国家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拉动近万亿美元经济增长”,展现了 “道” 的实践性。

七、臻于大道:变革永无止境的追寻

孔子的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道” 是永恒的理想,变革是不断接近 “道” 的过程。齐国的变革需持续吸收礼乐精华,鲁国的变革需不断注入务实活力,这种动态平衡,正是 “道” 的生命力所在。

从姜太公治齐到周公治鲁,从管仲改革到孔子周游,从汉唐盛世到宋明理学,历史的长河中,“齐” 与 “鲁” 的基因不断融合,推动着 “道” 的演进。今天,我们仍在这条路上 —— 以务实精神发展经济,2023 年中国 Gdp 达 126.06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以礼乐精神涵养文明,“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建设深入推进,在变革中接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理想。

泰山依旧巍峨,黄河依旧奔流,如同孔子当年所见。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站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上,更能理解 “变” 的意义与 “道” 的价值。由齐至鲁,由鲁至道,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变革,都让我们离 “道” 更近一分。这,正是孔子这句箴言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