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7 / 8)
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主张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虽过于极端,却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基础。韩愈弟子李翱作《复性书》,融合儒释,主张 “性善情恶”,“复性” 即 “灭情复性”,开理学先河。
宋代是 “鲁变至道” 的深化期。范仲淹推行 “庆历新政”,既 “明黜陟、抑侥幸”(改革吏治,齐之务实),“考核官吏,升迁罢黜”,又 “兴学校、改科举”(振兴教化,鲁之礼乐),“令州县立学,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得应试”;王安石变法,以 “因民所利而利之” 为原则(齐),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却也重视 “明礼义以养其心”(鲁),编订《三经新义》作为教材。
虽因执行偏差而失败,却体现了追寻 “道” 的努力。宋太祖曾问赵普 “天下何物最大?” 普曰 “道理最大”,可见宋代对 “道” 的重视。
明代王阳明,提出 “心即理”“知行合一”,将 “道” 内化于心。他平定宁王叛乱,展现务实能力(齐),“宸濠之乱” 爆发后,王阳明迅速组织兵力,“佯攻南昌,实捣九江”,三十五天即平定叛乱;又推行 “南赣乡约”,教化百姓(鲁),“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 “道” 的核心是人心向善。这种 “内圣外王” 的实践,是 “道” 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既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齐之务实),“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又编订《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鲁之礼乐),《四库全书》收书 3461 种, 卷,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形成 “康乾盛世”,虽后期闭关锁国,偏离 “道” 的开放内涵,却仍是传统社会 “道” 之实践的高峰。
六、现代启示:从齐鲁之变看当代 “道” 之构建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现代社会如同当年的齐国,重视科技、经济(功利务实),却需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礼乐教化);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当年的鲁国,需避免僵化,与时俱进(革新至道)。
在经济领域,“齐变至鲁” 意味着发展不能只追求 Gdp,需兼顾社会公平与道德建设。如浙江的 “千万工程”,2003 年启动以来,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齐),“实现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网络”,又传承乡村文化(鲁),“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传统技艺”,使 “绿水青山” 变成 “金山银山”,农民人均收入从 2003 年的 5431 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元,同时 “乡风文明” 蔚然成风,“好人榜”“乡贤参事会” 遍布乡村,接近 “道” 的境界。
在政治领域,“鲁变至道” 要求制度建设需注入 “仁” 的内核。“服务型政府” 的构建,既要提高行政效率(齐),又要 “以人民为中心”(鲁),如 “最多跑一次” 改革(务实),浙江自 2016 年推行以来,“80% 以上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平均减少 60% 以上”,与 “精准扶贫”(仁政)结合,“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正是 “道” 的实践。
在文化领域,需平衡传承与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像鲁国那样固守形式,也不能像齐国那样全盘功利化,而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故宫博物院,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