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孔子的正道之问(3 / 7)

加入书签

失序。儿子弑父、臣子弑君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 “赵盾弑其君”,虽然赵盾并非直接凶手,但因未能阻止弑君行为,被孔子记载为 “弑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的败坏。

个人行为的正道迷失:在个人行为方面,人们不再注重品德修养,而是追求名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 “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当时有很多人通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来谋取私利。《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放于利而行,多怨”,指出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人,会招致很多怨恨,这也是个人行为正道迷失的表现。

孔子对正道迷失的现实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推行 “斯道” 的国家,但最终未能如愿。他看到很多人明明知道正道所在,却偏偏选择旁门左道,就像明明有门户可以走出房屋,却偏偏要翻墙越窗一样,这种行为让他感到困惑和痛心。

五、历史中的 “由户” 与 “不由户”:正道与歧路的较量

在中国历史上,“由户”(遵循正道)与 “不由户”(违背正道)的较量从未停止,无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印证了遵循正道的重要性和违背正道的危害性,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理解孔子的叩问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商汤与夏桀:正道兴邦与歧路亡国:商汤是夏朝末年的部落首领,他遵循 “仁政” 的正道,关心百姓疾苦,任用贤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夏桀则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荒淫无道,残害百姓,违背了正道,最终被商汤推翻。《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桀 “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而商汤 “施仁政,布德惠,天下咸归商”,这说明遵循正道能够兴邦,违背正道则会亡国。

周公与管叔:坚守正道与图谋叛乱: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周成王,坚守 “礼乐” 的正道,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管叔是周公的哥哥,他不满周公辅政,联合蔡叔、霍叔发动叛乱,违背了正道,最终被周公平定。《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 “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并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而管叔 “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最终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这说明坚守正道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图谋叛乱则会自取灭亡。

孔子与少正卯:传播正道与蛊惑人心: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传播 “斯道”,培养弟子,希望能恢复社会的秩序。少正卯是春秋时期的大夫,他也在鲁国讲学,但他的学说蛊惑人心,违背了正道,吸引了很多孔子的弟子。《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国司寇时,“七日而诛少正卯”,认为少正卯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种人 “不可不诛”,这虽然反映了当时思想斗争的激烈,但也说明传播正道与蛊惑人心的较量是非常尖锐的。

诸葛亮与曹操:鞠躬尽瘁与权谋篡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和刘禅,坚守 “兴复汉室” 的正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了后人的敬仰。曹操则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奠基者,他虽然有雄才大略,但采用权谋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其子曹丕篡汉称帝,违背了 “忠君” 的正道,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说明坚守正道能够名垂青史,采用权谋则会留下骂名。

历史中的 “由户” 与 “不由户” 的较量表明,遵循正道虽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最终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历史的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