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孔子的正道之问(2 / 7)
语?雍也》中,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 “爱人” 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遵循 “斯道”,首先要做到 “仁”,心中有爱人之心,行为有爱人之举。
“礼” 是 “斯道” 的规范:“礼” 是 “仁” 的外在表现,是 “斯道” 的具体规范。《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 “克己复礼为仁”,说明 “礼” 是实现 “仁” 的途径。“礼” 包括各种礼仪、制度、规范,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有 “礼” 的规定。遵循 “礼”,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这些规范,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义” 是 “斯道” 的准则:“义” 是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 “斯道” 的重要准则。《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应该以 “义” 为行动的指南。“义者,宜也”,即行为要适宜、正当。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以 “义” 为重,做到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在处理事情时,要符合 “义” 的要求,做到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智” 是 “斯道” 的前提:“智” 是认识 “斯道”、践行 “斯道” 的前提。《论语?子罕》中,孔子说 “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迷惑,从而正确地遵循 “斯道”。“智” 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对 “仁”“礼”“义” 的理解和把握。《论语?阳货》中,孔子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强调了学习对于理解 “斯道” 的重要性。
“信” 是 “斯道” 的保障:“信”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践行 “斯道” 的保障。《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 “信” 比作车辆的关键部件,说明没有 “信”,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 要求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了 “信” 的重要性。
“斯道” 的内涵表明,儒家的正道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以 “礼”“义”“智”“信” 为支撑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社会和谐有序的保障。
四、“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孔子时代的正道迷失
孔子发出 “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正道迷失的现实。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不再遵循儒家倡导的正道,而是追求私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这种现实让孔子感到痛心和困惑。
政治领域的正道迷失:在政治领域,诸侯争霸,大夫专权,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有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论语?季氏》中,孔子批评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舞,季氏作为大夫,用八佾舞是僭越行为,违反了政治正道。各国诸侯也不再遵循 “以德治国” 的原则,而是采用武力和权谋,如齐桓公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实则谋取霸权;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确立霸权,也是依靠武力。
社会伦理的正道迷失:在社会伦理方面,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成为普遍现象。《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当时的社会伦理已经严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