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行不由径:澹台灭明的君子足迹(4 / 8)

加入书签

思想的体现。

子游的识人之道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启示。在招聘、选拔、交友等场景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在的标签(如学历、职位、财富)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品格本质的考察。澹台灭明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贤才往往体现在日常的行为细节中:一个人如何对待小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利益诱惑,这些细节比任何标签都更能反映其本质。

六、孔子的 “得人” 之问:为政在人的儒家政治智慧

孔子在武城首先问子游 “女得人焉尔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儒家深刻的政治智慧 ——“为政在人”。在儒家看来,治理国家或地方的关键在于得到贤才并任用他们,因为制度和政令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人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治理的成效。

“为政在人” 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中庸》明确提出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将 “人” 的因素置于为政的首位;《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为政者自身的品德对治理的影响;《孟子?离娄上》则进一步指出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认为仅有善念或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贤才来推行。

孔子的 “得人” 之问,反映了他对武城治理的深层关注。他不是不关心子游推行的礼乐教化,而是认为 “得人” 是推行教化的前提。如果没有像澹台灭明这样坚守原则的人来执行,再好的礼乐制度也会沦为形式。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虽然制度设计精良,但如果执行者贪腐无能,变法最终也会失败,如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因缺乏足够的贤才支持而难以持久。

孔子的 “得人” 之问,还体现了他对 “人才标准” 的引导。当他听到子游介绍澹台灭明的 “行不由径” 和 “非公事不至” 时,实际上是在肯定这种品格是 “贤才” 应有的标准。这种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游和其他弟子的人才观,引导他们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内在品格而非外在条件。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孔子的 “得人” 之问揭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个永恒命题:任何制度都离不开人的执行,而人的品质决定了制度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但 “得人” 依然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或组织,如果充斥着投机取巧、公私不分的人,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架空;反之,如果有更多像澹台灭明这样坚守原则的人,即使制度不够完善,也能通过人的良知和操守弥补其不足。

七、历史中的 “行不由径” 者:坚守正道的群像

澹台灭明的 “行不由径” 并非孤例,在中国历史上,无数君子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 “正路” 的坚守。他们或许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都在面临捷径诱惑时选择了正道,用行动书写了 “行不由径” 的生动注脚。

伯夷、叔齐的 “不食周粟”: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为了坚守 “君臣之义”,反对周武王以臣伐君,在商朝灭亡后 “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他们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能过于迂腐,但在当时却体现了对自己认定的 “正路” 的绝对坚守,正如《史记?伯夷列传》所说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 “行不由径” 的极端形式 —— 宁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自己的原则。

杨震的 “四知拒金”:东汉名臣杨震在担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被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送黄金给他,说 “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坚决拒绝了这笔馈赠。杨震的 “四知拒金”,与澹台灭明的 “非公事不至”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