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画地自限:冉求之叹与力行之道(7 / 8)
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如孔子评价弟子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虽指出特点,却从未否定他们的潜力。现代教育中的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提供 “挑战性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 “跳一跳够得着” 的任务,如让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先写 50 字短文,再逐渐增加长度。这种 “最近发展区” 的任务设计,能让学生在成功中积累信心,避免因任务过难而退缩。
培养 “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 “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与之相对的 “固定型思维” 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告诉他们 “现在不会不代表永远不会,努力就能进步”,这种思维能从根本上减少 “画地” 行为。
营造 “试错文化”:学校应允许学生犯错,如科学实验失败、作文写得不好,只要学生尽力了,就应得到肯定。这种试错文化能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因害怕失败而不行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像孔子期待的那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敢于追求,不怕挑战,永远不为自己 “画地” 设限。
十三、组织中的 “去画” 之道:激发团队的无限潜能
企业、团队等组织中,也存在类似冉求的 “画地” 现象 —— 员工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创新,部门因固守边界而不愿协作。借鉴孔子的 “进之” 之道,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激发潜能。
设定 “挑战性目标”:组织应为团队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如 “销售额提升 30%”,并配套支持资源,让员工明白这是 “跳一跳够得着” 的目标,而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目标能激发斗志,打破 “我们做不到” 的自我设限。
建立 “容错机制”:如谷歌的 “20% 时间” 政策,允许员工用 20% 的时间做创新项目,失败不追责;华为的 “炸开金字塔” 鼓励基层员工提出建议,即使错误也会被肯定勇气。这种容错机制,能让员工摆脱 “怕失败” 的束缚。
打破 “部门墙”:组织应鼓励跨部门协作,如让技术部门员工参与市场调研,让销售部门员工参与产品设计。这种跨界协作能打破 “我只懂自己领域” 的设限,培养员工的全局思维。
榜样示范与激励:组织应宣传内部打破自我设限的案例,如某位员工从行政岗位转型为业务骨干,给予表彰与奖励。这种榜样的力量,能激发其他员工的突破意愿。
优秀的组织,会像孔子对待冉求那样,既看到员工的局限,又相信他们的潜能,通过适当的 “进之”,让每个成员都能突破 “画地” 的边界,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十四、力行的哲学:从儒家到现代的行动智慧
力行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哲学,它贯穿于儒家思想,也体现在现代的行动理念中,成为跨越时空的智慧。
儒家的力行传统:从孔子 “学而时习之” 到荀子 “知之不若行之”,从王阳明 “知行合一” 到王夫之 “行可兼知”,儒家始终强调力行的重要性。这种传统认为,“道” 不是空谈,而是在实践中体现的,正如《论语?子张》中子夏所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力行是达到 “仁” 的必经之路。
存在主义的行动哲学:萨特认为 “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定义自己,而非被预设的本质限制。这种哲学与孔子对冉求的启示相通 —— 你不是 “力不足” 的人,你的行动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现代的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