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画地自限:冉求之叹与力行之道(6 / 8)
德摩斯梯尼是口吃患者,却想成为演说家,他含着石子在海边练习,最终成为着名演说家。这种毅力让他打破 “口吃者不能演说” 的 “画地”,正如《周易?乾》所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说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力行的过程也是认知提升的过程 ——在行动中,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超想象,“力不足” 的想法会不攻自破。
十、冉求的转变:从 “画地” 到力行的可能
虽然《论语》未详细记载冉求是否最终突破自我设限,但从他后来的经历看,孔子的 “进之” 之道很可能产生了影响。他的转变可能性,为所有自我设限者提供了希望。
冉求的后期表现:冉求在季氏家臣任上,逐渐将孔子的 “为政以德” 理念融入实践,如他建议季氏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体现出礼乐修养的影响。这说明他可能在后期开始研习礼乐,打破了早年的 “画地”。
孔子的持续影响: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冉求多次向孔子请教政事,如 “闻斯行诸”(《论语?先进》),孔子的回答 “闻斯行之” 鼓励他积极行动。这种持续的教诲,可能让冉求逐渐克服退缩倾向。
自我突破的内在动力: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冉求作为 “政事之才”,必然渴望更大的成就,而突破礼乐学习的局限,能让他的政事能力更全面。这种内在动力,加上孔子的引导,足以让他迈出打破 “画地” 的一步。
假设冉求最终突破自我设限,他或许会像子夏那样 “仕而优则学”,成为政事与学问兼备的人才。这种假设虽无史料佐证,却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与动力,自我设限的边界终将被打破。
十一、“力不足” 与 “画” 的现代鉴别:三个实用标准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分不清自己是真的 “力不足”,还是在 “画地” 自限。以下三个标准,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避免用借口掩盖退缩。
是否尝试过 “极致努力”:真 “力不足” 者会付出极致努力,直到筋疲力尽;“画地” 者往往在努力到 30% 时就放弃。如学习一门外语,真 “力不足” 者会坚持背单词、练听力,直到确实无法进步;“画地” 者则学几天就说 “我没语言天赋”。判断标准是:你是否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
是否害怕 “过程中的不完美”:“画地” 者往往害怕尝试过程中的笨拙与失败,如演讲前因 “怕讲不好” 而放弃,其实是怕不完美;真 “力不足” 者会接受不完美,尽力完成,如明知自己演讲技巧不佳,仍会认真准备,哪怕中途出错。判断标准是:你害怕的是结果的失败,还是过程中的不完美?
是否愿意 “寻求外部帮助”:真 “力不足” 者会主动寻求帮助,如向专家请教、参加培训;“画地” 者则拒绝帮助,因为接受帮助意味着可能要开始行动,打破舒适区。判断标准是:你是否关闭了所有可能的支持渠道,以此作为不行动的借口?
这三个标准的核心是:真 “力不足” 是努力后的客观结果,“画” 是未努力前的主观退缩。当我们用这三个标准审视自己时,便能看清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十二、教育中的 “进之” 之道:培养不 “画地” 的下一代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下一代打破自我设限的能力,避免他们成为冉求式的 “画地” 者。孔子的 “进之” 之道,对现代教育有诸多启示。
避免标签化评价:教师应避免给学生贴 “聪明”“笨拙”“偏科” 等标签,而是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