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汶上之风:闵子骞的拒仕操守(7 / 12)

加入书签

“从七品下”(《唐六典》),其考核标准包括 “户口增减、垦田多少、赋役完纳、盗贼多少” 等,完全纳入中央集权的管理体系。此时的费县县令,与闵子骞拒绝的费宰已不可同日而语,成为普通士人施展治政才能的平台。

明清时期,费县县令的职责更加细化,除行政事务外,还需主持科举考试、兴修水利、兴办学校等。清代《费县志》记载,康熙年间费县县令朱约 “修学宫,建书院,劝民垦荒,费民赖之”,其政绩与季氏时期的费宰形成鲜明对比 ——权力的性质已从私人工具转变为公共服务。

费宰职位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从 “分封制” 到 “郡县制” 的演进,也说明:同样的职位,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闵子骞拒绝的不是 “费宰” 这一职位本身,而是它在季氏专权体制下的不义属性。

十四、现代社会中的 “汶上之风”:拒绝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 “费宰” 这样的职位,但闵子骞的 “汶上之风” 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拒绝不义” 的精神,在各行各业都有生动体现。

职场中的拒绝:面对公司要求的 “数据造假”“虚假宣传”,有人选择辞职,如某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因拒绝做假账而离职,虽失去高薪工作,却保住了职业操守;面对 “996” 的不合理加班制度,有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用行动扞卫劳动者的权益。这些选择,与闵子骞拒绝季氏如出一辙 ——不被利益绑架,坚守职业底线。

商业中的拒绝:有些企业拒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即使成本更高、利润更低;有些企业家拒绝 “污染环境换发展”,主动投入环保设备。如某纺织企业宁愿承受损失,也不使用有毒染料,最终凭借优质产品赢得市场。这种 “拒绝”,是商业伦理的体现。

学术中的拒绝:面对 “学术不端”“数据造假” 的诱惑,有些学者坚守学术诚信,如某教授主动撤回有瑕疵的论文,即使影响职称评定也在所不惜。这种对真理的坚守,与闵子骞对道义的坚守一脉相承。

公共事务中的拒绝:公务员拒绝 “权力寻租”,记者拒绝 “有偿新闻”,医生拒绝 “红包回扣”…… 这些拒绝看似微小,却共同构筑了社会的道德防线。正如闵子骞的拒绝改变不了季氏专权的现实,却能守住自己的操守,现代社会的每一次 “拒绝”,都是对不义的无声反抗。

十五、闵子骞祠的千年香火:操守的物质传承

闵子骞的操守不仅通过文字流传,更通过祭祀建筑得以物质化传承。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闵子骞祠,成为后人缅怀先贤、砥砺操守的场所,千年香火不断,见证了 “汶上之风” 的持久生命力。

济南的闵子骞祠始建于西汉,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坐北朝南,由大门、正殿、东西配殿组成。正殿内供奉闵子骞塑像,头戴礼帽,手持竹简,神情庄重。祠内有一株千年古柏,枝干挺拔,相传为闵子骞亲手所植,象征其坚贞不屈的品格。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闵子骞诞辰),当地百姓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诵读《论语》中关于闵子骞的记载,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费县的闵子祠位于费邑遗址附近,据《费县志》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现存 “闵子故里” 碑为清代所立。碑文中 “其心三月不违仁,其行一世不忘孝”,高度概括了闵子骞的品德。祠内的 “拒仕亭”,亭柱上刻有楹联:“拒仕守仁心,汶水千秋照;孝亲传道义,泰山万代仰。”

河南范县的闵子骞祠,相传是闵子骞曾任范县县令时的住所,现存 “闵子骞政绩碑”,记载他 “治范期间,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这里的祭祀活动融合了当地民俗,既有儒家的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