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汶上之风:闵子骞的拒仕操守(11 / 12)
子的 “礼” 可以转化为 “社会规范”。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汶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
汶水不仅是闵子骞拒仕的地理符号,其自身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从春秋时期的鲁齐边界到现代的水利工程,汶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让 “汶上之风” 有了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汶水的河道变迁: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记载,汶水的河道在历史上多次变迁。汉代汶水 “西南入济”,唐代 “东南入泗”,明清时期形成现在的河道。这种变迁既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历代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汶水的流向。
汶水与水利工程:古代汶水流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汉代的 “汶水渠” 用于灌溉农田,元代的 “会通河” 将汶水与大运河连接,明代的 “南旺分水枢纽” 解决了大运河的水源问题。这些工程既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也让汶水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汶水的文化象征意义:除了闵子骞的故事,汶水还与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相关。孔子曾在汶水岸边讲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可能就源于对汶水的感慨;李白曾泛舟汶水,写下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的诗句;乾隆皇帝南巡时曾视察汶水水利,留下 “汶水滔滔入济川,千秋利赖济民编” 的诗篇。这些都让汶水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汶水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地理景观是流动的,权力是暂时的,而像 “汶上之风” 这样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无论汶水如何改道,无论季氏如何兴衰,闵子骞拒绝不义的操守,都将像汶水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二十三、从闵子骞看士人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闵子骞的拒仕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的普遍精神困境 —— 在 “道” 与 “势”、“义” 与 “利” 之间的艰难抉择,而他的选择也为后世士人提供了突围的路径。
“道” 与 “势” 的冲突:“道” 是士人的理想和原则,“势” 是现实的权力和地位。春秋时期,“道” 与 “势” 往往背道而驰,士人要么像公山弗扰那样 “弃道从势”,要么像闵子骞那样 “守道离势”,要么像孔子那样 “以道抗势”。这种冲突在后世依然存在,如明代的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灭十族,他的 “守道” 与闵子骞的 “拒仕” 本质相同。
“义” 与 “利” 的纠结:“义” 是道德原则,“利” 是物质利益。士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基础,但对 “利” 的追求又可能损害 “义”。闵子骞拒绝季氏的高薪厚禄,选择清贫生活,是 “重义轻利”;而有些士人则 “见利忘义”,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虽有才华却唯利是图。这种纠结在现代社会表现为 “职业道德” 与 “商业利益” 的冲突,闵子骞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参考。
突围的路径:闵子骞的突围路径有三:一是 “划清界限”,以 “退至汶上” 与不义权力保持距离;二是 “坚守本心”,无论外界如何诱惑都不改变操守;三是 “另辟蹊径”,通过教育传播道义,实现 “道” 的传承。这些路径为后世士人提供了借鉴,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是 “划清界限”,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是 “坚守本心”,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 “另辟蹊径”。
士人的精神困境是永恒的,但突围的勇气和智慧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闵子骞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困境多么艰难,都有坚守操守的可能;无论现实多么黑暗,都有 “道” 的光芒照耀。
二十四、闵子骞精神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