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南面之选:冉雍的治世微光(2 / 7)
可能是冉雍治政理念的实物见证。《孔丛子》记载,冉雍曾对孔子说:“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种 “为政在人” 的思想,强调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是治理的根基。?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象征权力的玉圭,上面刻着 “正德,利用,厚生” 六个字。这与冉雍主张的 “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 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冉雍在卫国推行的 “什一税” 制度,即 “民耕百亩,输十亩于公”,既保证了国家收入,又不使百姓过于困苦,这种平衡之道正是 “厚生” 思想的体现。当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 “耕织图” 描绘百姓劳作的场景,或许就是对冉雍治下太平景象的追忆。?
山东邹城的孟庙中,保存着一块元代石碑,上面刻着 “冉雍治卫,孔子称之,孟子述之”。孟子曾多次引用冉雍的治政言论,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冉雍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主张一脉相承。石碑旁的《冉子祠堂记》记载,冉雍在治理中特别注重教育,“设庠序,教民礼义”,这种 “教化先行” 的理念,成为后世 “南面” 者的重要借鉴。?
四、历史长河中的南面者?
西汉的萧何,在秦末战乱后 “约法三章”,与民休息,其治政风格深得冉雍 “宽惠” 之旨。《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 “买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种俭朴作风与冉雍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的品格如出一辙。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保留了秦法中合理的部分,去除了苛酷条文,这种 “择善而从” 的智慧,与冉雍 “审当赏罚” 的理念异曲同工。?
唐代的魏徵,以直言敢谏着称,他向唐太宗提出的 “十思疏”,强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与冉雍 “节用而爱人” 的思想一脉相承。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问魏徵:“何为明君暗君?” 魏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这种 “兼听则明” 的主张,与冉雍处理政务时 “察其情,听其言” 的做法遥相呼应。?
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冉雍的仁政理念一脉相承。范仲淹推行的 “庆历新政”,主张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这些措施与冉雍 “举贤才” 的主张不谋而合。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在邓州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百姓赖之”,其务实作风与冉雍 “敏于行” 的特点极为相似。?
五、青铜鼎上的治道传承?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刻着周王对克的训诫:“克,昔余既令汝出入朕命,今余唯申就乃令,赐汝叔巿、参册、?衡,赐汝田于野,赐汝田于渒,赐汝田于康,赐汝田于匽,赐汝田于原,赐汝田于寒山,赐汝井家?田于畯,以厥臣妾,赐汝井人奔于粮。” 这段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对臣子的赏赐与期许,其中 “出入朕命” 的职责,与 “南面” 者的使命相通。冉雍作为孔子眼中能 “使南面” 的人才,其职责与西周的 “卿士” 有相似之处,都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大克鼎铭文中强调 “敬慎乃身,克奔走,畏天威,嗣守文武令”,这种对自身修养和职责的重视,与冉雍 “修身以道” 的理念一致。冉雍在卫国为官时,“不阿权贵,不徇私情”,正是对这种 “敬慎” 精神的践行。青铜鼎作为 “重器”,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 “南面” 者所承载的,正是这种沉甸甸的责任。?
六、竹简中的治政细节?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录了基层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