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5 / 7)
择的总和”,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责。这种观点与孔子 “求为可知” 一样,强调个体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我。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经历,正是 “自我设计” 的生动实践。他在被苹果公司解雇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创办了 Next 和皮克斯。在 Next,他专注于研发高端计算机系统;在皮克斯,他推动了动画电影的技术革命。最终,乔布斯回归苹果,用 ipod、iphone 等产品重新定义了现代科技生活。他的名言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展现了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与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在精神上遥相呼应。
(三)非洲 Ubuntu 哲学的 “我因我们而存在”
非洲 Ubuntu 哲学 “我因我们而存在”,为自塑观提供集体主义视角。肯尼亚女政治家王 ariam maathai 发起 “绿带运动”,从植树造林的小事做起,逐步成长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的经历表明,“立己” 与 “立人” 不可分割,正如《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成就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
七、自塑观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重构
(一)人机协作中的 “不可替代”
当 AlphaGo 战胜人类棋手,引发 “人类何去何从” 的焦虑时,围棋国手柯洁的转型提供新思路。他从 “与 AI 对抗” 转向 “与 AI 共研”,参与开发围棋教学系统,将人类的创造力与 AI 的计算力结合。这种 “人机共生” 模式,体现孔子 “君子不器” 的现代意义 —— 真正的 “立己”,在于掌握 AI 无法替代的情感理解、价值判断等核心能力。
(二)元宇宙中的虚拟自塑
元宇宙为自我塑造提供无限可能。在 decentraland 平台,用户可创建虚拟化身从事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职业:有人设计虚拟艺术馆,有人担任元宇宙婚礼司仪。这种虚拟实践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 “角色扮演” 探索多元自我。美国学者谢利?图克尔在《虚拟化身》中指出,元宇宙中的自我表达,本质上是 “现实自我的延伸与强化”,与儒家 “修身为本” 的理念殊途同归。
(三)太空文明的立己新维度
Spacex 的星际移民计划,将 “立己” 提升到宇宙尺度。宇航员在火星殖民中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 “人类如何在异星环境中确立存在意义” 的哲学命题。NASA 的 “火星生存训练” 中,特别设置 “伦理决策” 环节,要求宇航员在资源有限时做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选择,这种训练正是儒家 “义以为质” 思想的太空版实践。
从商周甲骨的 “位” 字密码,到元宇宙的虚拟化身;从孔子杏坛的谆谆教诲,到 Spacex 的星际探索,“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的智慧始终指引着人类的自我塑造之路。在这个技术狂飙与价值重构并行的时代,儒家自塑观提醒我们:真正的 “位” 不在外界赋予,而在内心的坚定生长;真正的 “知” 不在他人评判,而在自我价值的持续创造。当我们学会在算法浪潮中保持人性温度,在虚拟世界中坚守真实自我,在星际探索中延续文明价值,方能实现孔子所期许的 “君子务本” 的生命境界 —— 这种境界,既是对中华文明 “自塑自强” 基因的传承,更是人类面对未知未来的生存答案。
八、教育革新:从传统书院到未来学校的自塑传承
(一)古代书院的沉浸式立己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留存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详细记载着南宋朱熹制定的学规。学子每日需完成 “晨起省身、日中讲习、晚课论辩” 三段式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