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2 / 7)
为根本。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 即使被贬谪外放,依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 “立己” 的终极价值。
二、历史长河中的立己实践:从士大夫到现代公民
(一)汉唐士人的 “立” 之典范
西汉张骞的西域探险,堪称 “不患无位” 的绝佳注脚。作为郎官的张骞,在汉武帝尚未下达出使任务时,便已在长安街头遍访西域商人,学习胡语,绘制西域地图。公元前 138 年,当出使大月氏的使命降临时,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储备,带领百人使团穿越匈奴领地。在被匈奴扣押的十年间,张骞不仅未失气节,还暗中观察匈奴军事部署。最终,他历经十三年磨难,虽仅与堂邑父两人归来,却带回了关于西域诸国的珍贵情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这种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的智慧,与《礼记?学记》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的教诲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唐代陆羽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启示。出身寒微的陆羽,自幼被遗弃于竟陵龙盖寺,后为戏班丑角。但他并未因低微的出身自暴自弃,反而痴迷于茶学研究。他 “行必荷茶器,止必市茶器,烹尝无厌”,遍历巴山蜀水,考察茶叶产地、采摘时节、烘焙技法。历时二十六年,着成世界首部茶学专着《茶经》。在《茶经》问世前,陆羽从未担任过显赫官职,但凭借 “精行俭德” 的立身之道,被时人尊为 “茶圣”,其影响力远超许多居位者。这印证了孔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的论断 —— 真正的立身之本,在于内在修养的积累。
(二)宋明士大夫的 “位” 之超越
苏轼在宦海沉浮中,将 “立己” 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生命境界。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从朝廷命官沦为 “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的闲散人员。然而,正是在这段 “无位” 的岁月里,苏轼完成了精神的蜕变。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旷达超脱的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实现了对世俗职位的超越。他在黄州开垦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与农夫野老为友;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苏轼的经历证明,“立己” 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尊严与创造力的能力。
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学说,则将 “立己”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他在南赣剿匪时,面对的不仅是军事上的难题,更是当地百姓 “人心陷溺” 的道德困境。王阳明深知,单纯的武力镇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推行一系列教化举措:建立社学,让儿童接受儒家教育;颁布《南赣乡约》,规范乡民行为;设立 “彰善亭”“纠恶亭”,通过舆论监督弘扬正气。他将儒家的 “修身” 理念转化为社会治理实践,使南赣地区从 “盗贼渊薮” 变为 “礼义之乡”。这种 “内圣外王” 的立己方式,展现了儒家自塑观强大的实践生命力。
三、自塑观的现代性解构:从身份到能力的范式转换
(一)工业文明中的 “位” 之异化
在泰勒制主导的工业时代,“位” 异化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岗位。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塑造的工人形象,双手机械地拧动螺丝,甚至在下班后仍保持这种动作惯性,生动地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霍桑实验虽然发现了 “社会人” 因素的重要性,但现代职场中的 “工具人” 困境依然严峻。某互联网大厂的内部调查显示,63% 的员工感觉自己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