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怼(4 / 6)

加入书签

争环境,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变得更加谨慎和困惑。

(二)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与情感疏离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思想日益严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一些人在交友、合作等社交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而不是基于真诚的情感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在工作场所,同事之间为了争夺晋升机会,可能会相互竞争、勾心斗角,甚至不惜诋毁他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一些人对待朋友的态度取决于朋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当朋友失去利用价值时,便会被无情地抛弃。

这种功利主义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冷漠和疏离。人们不再能够感受到真挚的友情和温暖,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猜忌和防范。当一方在交往中只索取不付出,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对方利益时,必然会引发对方的怨恨,导致人际关系破裂。例如,在一些商业合作中,合作伙伴在获得利益后,单方面撕毁协议,独占利益,这种行为会让对方感到被背叛和伤害,从而产生强烈的怨恨,原本的合作关系也会彻底破裂,甚至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三)社会治理中的利益博弈与矛盾冲突

在社会治理领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问题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建设,获取土地出让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被拆迁群众的利益,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措施不到位。被拆迁群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能会采取上访、抗议等方式表达不满,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紧张。例如,在某些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中,由于拆迁补偿不合理,居民与拆迁方发生多次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资源分配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失衡的问题。一些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而一些贫困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发展滞后的困境。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容易引发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怨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例如,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地区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落后,这种差距使得农村学生在升学和未来发展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容易引发农村地区群众的不满和抱怨。

五、破局之道:走出逐利的困境,实现义利统一

(一)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提升道德修养

对于个人而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避免 “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利益虽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绝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做到 “见利思义”。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义为重,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在面对工作中的利益诱惑,如不正当的回扣、虚假报销等,要坚决拒绝,坚守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

提升道德修养是实现义利统一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道德智慧,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诚信之德和责任感。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着作,深入感悟儒家的义利思想,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启示;参加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当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面对利益时,自觉地遵循义的规范,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企业层面:践行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积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