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怼(2 / 6)
种行为不仅导致合作伙伴遭受经济损失,还会严重破坏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引发对方强烈的怨恨,使得原本良好的合作关系走向破裂。
从社会层面分析,当功利主义思想在整个社会中泛滥,以利为先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时,社会秩序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争夺利益,可能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在市场过热时期,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暴利,违规囤地、恶意哄抬房价。这种行为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承受高昂的房价,购房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压力剧增,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不满与抱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历史长河中的利欲沉浮:“多怨” 的生动写照
(一)古代王朝兴衰中的逐利之鉴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漫长画卷中,众多王朝的兴衰更替都与 “放于利而行” 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秦朝的崛起,得益于商鞅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战、奖军功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使得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统治者却逐渐陷入了过度逐利的泥潭。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规模修建豪华宫殿如阿房宫,以及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这两项工程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秦朝还实行严苛的赋税制度,百姓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压力,生活困苦不堪。这种以利为先、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方式,最终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强大一时的秦朝在短短十几年间便走向灭亡,二世而亡的结局令人唏嘘。
西晋时期,门阀士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相互倾轧、争斗不休,奢靡之风盛行。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便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真实缩影。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通过抢劫过往客商等不正当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的生活极度奢华,用蜡烛当柴烧,用丝绸铺设长达数十里的屏障来炫耀财富;王恺则得到晋武帝的支持,与石崇展开疯狂攀比。这种无休止的逐利行为和奢靡之风,使得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渐丧失。最终,西晋王朝在短短几十年间便走向衰败,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最终走向灭亡。
(二)历史人物的逐利与悲剧
在历史的舞台上,因逐利而身败名裂的人物不胜枚举。南宋时期的秦桧,为了个人的权势和利益,力主与金国议和,疯狂打压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不惜伪造证据,以 “莫须有” 的罪名残忍杀害了岳飞。岳飞一心抗金,收复失地,却因秦桧的一己私利而含冤致死。秦桧的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引发了广大民众的愤怒与怨恨。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了世世代代人的唾弃。
明朝的严嵩,同样是一位典型的逐利权臣。他凭借着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大肆贪污受贿。严嵩父子在朝中卖官鬻爵,公然收受贿赂,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导致官场腐败丛生,官员们纷纷效仿,以权谋私,国家的治理陷入混乱,实力逐渐衰弱。严嵩的恶行最终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在被弹劾罢官后,他的家产被抄没,自己也在穷困潦倒中悲惨死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成为了历史上因逐利而走向毁灭的典型人物。
三、哲学视角下的义利之思:对 “放于利而行” 的深度剖析
(一)伦理学维度的批判与反思
在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放于利而行” 的行为与功利主义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又有
↑返回顶部↑